春节称呼 不一而足
春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以“春节”命名、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这其实是民国以来采用公元纪年后的事。在古代,春节原不是节日,而是指立春或春季,作为节日的春节,日期也不一定是正月初一。至于称呼,自古以来就多种多样,这些称呼同样在宋代诗文里得以体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绝句题目叫《元日》。“元日”是什么日?是春节。
梅尧臣长诗《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起句曰:“舟中逢献岁,风雨送余寒。”诗题中“岁日”和诗句中“献岁”都是指春节。
范成大写春节燃放爆竹的长诗《爆竹行》,起句道:“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这里的“岁朝”也是指春节。
宋伯仁春节时悠闲自在:“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诗作题目为《岁旦》。“岁旦”也是指春节。
到了赵长卿的《探春令·寻春》中,春节又成了“新元”:“新元才过,渐融和气,先到帘帏。”
杨万里在其《〈荆溪集〉序》中写道:“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这里的“三朝”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错,但只要知道“朝”字在这里读zhāo就好办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月之始、一日之始,所以“三朝”就是指春节了。
在宋人笔记中,春节还有别的叫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等,春节又成了“正旦”;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得更明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朔日”即初一,正月朔日的“元旦”当然就是春节啦。
春节年俗 丰富多彩
腊月二十四是大宋的“交年节”。《岁时杂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节。”这一天要祭灶,《东京梦华录》载:“都人至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灶马”就是灶神,也就是所说的灶王爷。至于“以酒糟涂抹”,当是不让他向玉帝说自家的坏事吧。
这个习俗在《梦粱录》中也有记载:“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武林旧事》中也有“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的记述。这是南宋时的事了。
交年节还有一个习俗叫“照虚耗”。《岁时杂记》载:“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梦粱录》《武林旧事》中也有记载。“虚耗”据说是一种能招来祸害的恶鬼,那“照虚耗”就是求平安了。试想一年到头,人们求平安的愿望什么时候还能比春节强烈呢。
除夕对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驱傩了,也就是驱邪除怪。仪式名曰“大傩仪”,场面宏大,《东京梦华录》中有生动的记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时间、地点告诉你了;“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参加官员及其装扮、道具说明了;“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渡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驱傩队伍由将军、门神、判官等组成,浩浩荡荡;“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将妖魔鬼怪赶到南熏门外。《梦粱录》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武林旧事》中还说“大率如《梦华》所载”,可见两宋文化是多么一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最重要的是守岁。对此《东京梦华录》中有“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记述;《梦粱录》中也说“围炉团坐,酌酒唱歌”,《武林旧事》说“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合家团圆,围坐火炉,喝喝酒,唱唱歌,孩子们做着游戏,这是亲情浓浓的合家欢啊!
大年初一当然是拜年了。《东京梦华录》载,“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临安城呢?《梦粱录》中说:“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不论贫富,年都是要拜的。
拜年还有更稀罕的。周辉的《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名刺”又称名帖,就是今天说的名片。最初是用竹片或木片做的,所以称“刺”,后来就用纸了。拜年为何送“名刺”?周辉说:“正旦交贺,多不亲往,令人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刺以表到。”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也说:“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想来能派出仆人持名刺拜年,那一定是大户人家了。这样说来,名刺又有了贺年卡的性质。
大宋年俗太多了,限于篇幅,先聊这些吧。
春节朝会 皇家气象
朝会历史悠久,也是朝廷大礼。古代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其中天子在平时召见文武百官、处理日常政务的朝会为常朝,在重大节日接受群臣朝贺的朝会称大朝。宋代春节举办的朝会,称元旦大朝会、正旦大朝会、元正大朝会等,那可是皇家大典啊。
《宋史》载:“宋承前代之制,以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北宋时的春节大朝会,除英宗朝、钦宗朝没有举办外,其余各朝都有。英宗朝没有举行,原因不知;钦宗朝没有,原因你懂的,亡国之际,哪还有什么节日大典呢。
北宋开国后的首次元旦大朝会举办于开国次年,即公元961年。《宋史》载:“太祖建隆二年正月朔,始受朝贺于崇元殿,服衮冕,设宫悬、仗卫如仪。仗退,群臣诣皇太后宫门奉贺。帝常服御广德殿,群臣上寿,用教坊乐。”
北宋春节大朝会盛况如何?感谢孟元老吧。在《东京梦华录》中,他不惜笔墨,记述了大朝会盛况。看,“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天子来了,地点有了;“有介冑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警卫披甲戴盔,威风凛凛;“诸国使人入贺”,各国使节到了;“殿庭列法驾仪杖,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白袍青缘。诸州进奏吏,各执方物入献”,朝廷和地方官员也到了;“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参加大朝会的还有辽国、西夏、高丽、回纥、大理、大食等国大使,他们的着装和拜礼均有严格的要求。
想来,如果哪天拍宋代大戏,需要再现春节大朝会的宏大场面时,孟元老的这个记述是写剧本很好的依据啊。
至于南宋时元旦大朝会的情况,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等均有记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春节诗词 佳作堪赏
我们的传统佳节太注重吃喝了,而今衣食丰足,一年到头美食不断,春节里还只顾吃喝,岂不俗气?来点精神享受吧,到宋诗宋词里过过春节,如何?
范成大写祭灶生动有趣:“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苏辙春节值班,无法回京与家人团聚,发点小牢骚可以理解:“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盘。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中他表达了对哥哥苏轼的思念:“偶成一朝荣,遂使千里隔。何年相会欢,逢节勿轻掷。”
苏轼春节无法回京与父亲、弟弟团聚,分别以《馈岁》《别岁》《守岁》为题,赋诗三首寄苏辙。诗作表达了思亲之情:“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感叹“岁”之一去不返:“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表达对守岁的珍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陆游在除夕忙什么呢?在写“春联”呢,高兴得连酒都忘喝了:“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最能表达皇城东京春节气象的诗作,窃以为非王安石的《元日》莫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风送暖,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燃爆竹、换桃符,迎接新年到来,东京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宋词中,晁补之描绘了一幅春节年俗画卷:“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姜夔描绘新春风俗,抒发亲情之乐:“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孙惟信表达新年求和顺、祈平安的愿望:“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江北破解重点项目“建而不快”难题
李高峰强调 完善应急预案管理 做足防汛准备工作
6月京沪新建商品房价格稳定 后期可能会加码
【时政】市委召开常委会议
郧阳民间河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梦回大宋,聊聊春节的话题
“关爱不孕不育家庭”专家坐诊通知
2018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淮北站即将开赛
小伙微博购买二手手机被骗千元
我市全面启动平台公司整合转型工作
利辛县“河长制”工作会议召开
日照启动2018年市级环保督察“利剑”行动
桃源陬市中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努力实现新跨越
朱师钧副主任参加人大财经工委“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情况座谈会
杭州2017年蜂产品出口超6000吨
康山街道:婚育新风进万家 文明幸福你我他
华东地区第十二届“桥协杯”桥牌邀请赛在我市举行
相城召开上市工作推进会
天津渔政部门查扣15条非法捕捞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