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无尘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周 觅 摄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精彩瞬间定格历史长河,惠州本土企业不断书写华丽诗篇,推动惠州制造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是企业成长的最大东风。从tcl一枝独秀到本土、外资企业群星璀璨,从走出惠州到走向全球……改革开放以来,惠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推动惠州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旺,则经济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惠企成长启示录”栏目,通过走访改革开放以来,在惠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企业,展现惠州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成长故事和企业风采,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惠州企业力量,激发勇于创新、敢闯敢试的企业家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敬请垂注!
1987年,在飞利浦总部大楼前,第一次到欧洲的李东生被深深地震撼并自我设想:“什么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做出这样的全球化公司?”
而今,30多年的时光走过,tcl已在全球拥有7.5万余名员工,26个研发机构,22个制造基地,通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机构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其版图已与将近130岁的飞利浦不相上下。
得益于改革开放这40年的巨大发展变革,无数惠州本土企业书写华丽诗篇,推动惠州制造走向世界。而tcl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企业,从惠州走向全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践行者。
生逢大时代,奋勇当先开拓市场
1987年,为招商引资前往荷兰考察的李东生,曾在飞利浦大楼前设想“什么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做出这样的全球化公司?”并立下宏愿:“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努力追赶。”
那是他第一次访问欧洲,也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世界级企业的力量和荣光。当时,tcl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厂;当时,成为全球化公司,对李东生,乃至整个中国企业界来说都只是遥远的梦想,甚至是“痴心妄想”……
而今,30多年的时光走过,tcl也已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着中国智慧、力量、价值、气质和精神。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从改革开放一直走到新时代而且一直与时共进,走在前沿的企业不多。tcl正是这不多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1981年,tcl集团前身——— ttk在惠州诞生,此时仅有几十名员工。然而,这家小工厂却凭借其特质,逐渐成长为全球化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新生事物,tcl率先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在市场经济中蓬勃发展。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曾表示,“tcl在开始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凭的就是胆大,什么东西能够赚钱就做什么。”
20世纪80年代,伴随流行音乐的盛行,作为收录机的配套产品,磁带也颇受市场欢迎。ttk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为企业发展斩获了第一桶金。
1985年,ttk更改商标为tcl,tcl品牌由此诞生,同时tcl通讯公司成立。在惠州市场普遍都是摇把式电话机时,tcl却以创新意识设计了拨号式程控电话机,从而一举抢占了市场。历经4年的发展,tcl便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电话大王”,并荣获“国优产品”称号。1989年tcl电话机产销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之后也一直名列前茅。1994年,tcl研发出中国第一部“无绳电话”。
而这一切的成长离不开惠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沃土“浇水施肥”。“tcl是成长于惠州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惠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给予企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李东生直言,tcl的发展得益于遇到“开明政府”的支持。
我市一直重点支持tcl液晶产业园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对创税l000万元以上的园内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予以重点扶持。正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tcl才得以迅速成长,从惠州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发展中谋变革,开启全球化征程
变革创新是tcl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因,唯有变、唯有创新,才能适应产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迭代,才能够在每一轮的产业升级当中保持优势,不被淘汰。
进军彩电生产领域,为tcl发展带来了一大突破。相比国内同业而言,tcl进入彩电的时期比较晚,但是tcl瞄准了大屏幕市场,实现了成功切入。
去年,tcl彩电全年累计实现销量2377.4万台,同比增长15.9%,继续稳坐中国行业龙头位置并在全球位居行业前三。在电视带动的全球品牌提升下,tcl其他家电业务也都成绩不俗。
20世纪90年代后期,tcl在电视和手机两大领域成为中国市场的王者,并保持着年均增长42.66%的势头飞速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饱和,本土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企业利润不断减少。李东生表示,在此背景下,tcl找到两个突破口,一是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通过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
国内市场的饱和表明全球化发展是中国大企业的必由之路。tcl是最早看到这一趋势的少数中国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一批践行者中的一员。
1998年,tcl打响了全球化战争的第一枪,将目光放在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并将首战定在了越南。1999年初,收购了越南原有的一家彩电生产企业,在当地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随后,tcl又向印度、菲律宾、印尼、俄罗斯市场进发,成功打下了东南亚市场。
凭借着一种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决不言败的韧性,tcl继续全球化道路,向欧美市场进发。
2004年是tcl创造奇迹的一年。在这一年,tcl实现了两大并购,对象一个是堪称彩电鼻祖的法国电子工业的标志——— 汤姆逊(电视业务);另一个是在电信系统和设备以及相关的电缆和部件领域的世界领导者——— 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这两大并购,创造了中国品牌海外收购的里程碑,也为tcl奠定了建设覆盖全球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品牌运营网络的基础。
已任tcl集团掌舵人的李东生认为,不具备面板等上游核心产业制造能力,中国企业就无法与日、韩等国际领先企业实现竞争。所以,2009年李东生决定:tcl自主启动8.5代线液晶面板项目——— 华星光电。
2009年11月15日,华星光电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tcl在科技创新方面进入新的纪元。去年,tcl在惠州投资建设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今年6月,其中一个子项目——— 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首线投产。
“tcl模组整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也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李东生表示,希望借助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实现tcl在显示终端产品全球领先的目标。
与新时代俱进,创新布局迎接挑战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时代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优质的智能化产品与丰富、便捷的互联服务成为一个整体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tcl率先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将“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应用服务”两个领域进行融合,提出了“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战略转型。
转型升级战略成为tcl强大的发展驱动器,2015年,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tcl集团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在本年度的 《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中,tcl较上年上升7位,越居第55位。
“双+”战略转型,也让tcl对技术与制造力实现了更强的掌控能力,截至今年3月,tcl历年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企业排名第七。截至去年底,tcl累计专利申请总量46976项,得到授权总量15772项。
如今,tcl借助更趋强大的研发体系,将目标瞄准了引领下一代市场发展的技术领域,并在制造与研发方面实现了率先布局。李东生介绍,今年,tcl将在东欧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在人工智能基础运算方面做广泛研究。
从惠州走向全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如今tcl集团已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而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助力惠州打造万亿产业集群,推动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管怎么发展,tcl的根都在惠州。”李东生表示,今后会继续把惠州作为支持tcl全球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产业基地。
数说tcl发展
在全球拥有7.5万余名员工,26个研发机构,22个制造基地,通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机构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去年,tcl彩电全年累计实现销量2377.4万台,同比增长15.9%,继续稳坐中国行业龙头位置并在全球位居行业前三。
在电视带动的全球品牌提升下,tcl其他家电业务也都成绩不俗。截至去年上半年,空调业务已出口超过160个国家,在南美、亚洲和非洲,销量位列中国出口排行第三,在中东、欧洲分别位列中国出口排行第四和第五。
对话企业家
“不管怎么发展,tcl的根都在惠州”
记者: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中,惠州市给予了tcl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李东生:tcl是成长于惠州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惠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给予企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惠州走向全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如今tcl集团已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集团整个产业布局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但不管怎么发展,tcl的根都在惠州。
记者:tcl未来是否会继续加大对惠州项目的投资?
李东生:惠州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从员工数量来讲,tcl在惠州的产业基地是最大的。tcl的两个主要产业板块——— 彩电和手机的生产基地都设在惠州,还有相应配套的供应链都在惠州和周边地区布局。今后会继续把惠州作为支持我们全球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并提升这个基地的竞争力,在显示领域支撑tcl的全球竞争力。
惠州有很好的产业环境,是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tcl就是在那个阶段成长起来的。惠州的产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对tcl的发展,特别是tcl早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机会。
记者: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您能否从企业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李东生:改革开放40年,我是亲历者,我1978年上大学,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我都经历了。首先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tcl也从零开始,到现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当中比较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而且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愿景是成为智能产品制造和互联网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
对企业来讲,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代工、材料加工慢慢积累,到我们建立自己的品牌,开拓自己的业务,再到把我们的业务走出去,把我们的业务、工业能力、品牌在海外扩张。下一步除了继续做好这些工作之外,重要考虑在海外导入人才资源。今年我们计划在东欧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具体来说就是支持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一些基础数学模型的开发,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就是要从产品、生产、业务、品牌再向人工智能开发构建。
记者手记
“变”与“不变”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李东生与tcl人穿越改革开放的历史汇聚到此时,很多人都已白了头。
回望走过的37年,从当初ttk小小的车间,到今天产品遍及全球,tcl是幸运的。它生逢一个“大潮起珠江”的时代,沿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而前行,一路历经风光与凶险无数。时光如斯,当37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如今只有tcl和少数精英留了下来。这是一个与中国崛起同步而兴的创业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站起来”和“走出去”。回归当下,tcl作为一家 “走出去”的先行者,它的成长蜕变以及它的国际化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
笔者认为,在tcl的企业基因里,存在着“变”与“不变”的互补。
掌舵者李东生曾说过,做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理想和情怀,更需要坚守,终一生,成一事。这是tcl的“不变”。
而变革创新是tcl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因,唯有变、唯有创新,才能适应产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迭代,才能够在每一轮产业升级当中保持优势,不被淘汰。这是tcl的“变”。
在“变”与“不变”中寻求成功之道,这一过程虽非一帆风顺,却是尝试“走出去”的惠州企业乃至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周 觅
炎陵红茶代表湖南出征国际茶博会
东风区委召开十一届27次常委(扩大)会议
衡水市18路公交司机救助两位走失老人获赞
顺昌县竹乡广场慢道施工现场
第五届中国(赤峰)牛羊肉产业大会7月17日至19日在赤峰举行
TCL:籍籍无名小厂逐渐成长为全球化品牌
高新区召开建筑工地消防演练观摩会及建筑施工安全部署会暨“清廉工程”动员会
“七万五千元现金不翼而飞”原来是虚惊一场
汕头警方发布通报:纵火案嫌犯已被警方控制
聚焦“微腐败”“坏作风”不守信不作为 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突出问题
广东省(中国)曲艺之乡曲艺精品展演颁奖 东莞《龙舟结良缘》摘金
"花中皇后"迎颜值巅峰,20000余株等你来赏 图
大小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乐山师院举行
我市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双贯标项目正式运行
守望乡愁情真切 传承文化度中秋“守望乡愁”暨“魅力哈尔滨”中秋文化节主题晚会举行
有创意,来“中国创翼”参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省选拔赛启动
观陶瓷 品盛宴(组图)
祥鹏航空开展“航空安全知识”进校园公益助学活动
鞍山师范学院将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扩建
罗湖区规划土地监察局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