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一线法官谈司法为民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一线法官谈司法为民
新华社记者罗沙
民之所向,丝发必兴。国务院新闻办30日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一线法官畅谈司法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让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全身心投入,才能胜任法官的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高晓力担任法官已有17年,其中担任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的经历,让她终身难忘。
作为最高法的派出机构,巡回法庭的法官均来自最高法,判决效力等同于最高法判决。为方便人民群众参与诉讼,最高法巡回法庭推行了一系列司法便民措施,被喻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最高法”。
“在巡回法庭,2015年我个人承办案件90件,参加合议案件200多件。第二年我自己承办案件130件,参加合议300多件。”高晓力说,“不加班加点真的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干脆不回家了。”
高晓力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对于法官来说,天天都是诉讼,天天都是案件,但是对于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来法院一次。“所以不管案件是简是繁,我们一定要给他一个清晰的回应;他的观点是否成立,我是否支持,都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裁判文书当中予以回应。”她说。
“知识产权无小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一庭庭长姜颖,至今清楚记得刚工作时领导对她说的一句话:“知识产权无小案。”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行业发展方向、国际经济交往和社会公众利益。”她说,知识产权法官不仅要平衡好各方利益,而且要通过令人信服的判决树立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形象,“这对我们是一个特别高的挑战。”
2014年底成立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我国成立的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相继成立,也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入了新时代。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姜颖说,人民法院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比例协调的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法官的工匠精神”
北京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庭长陈昶屹是一名“80后”法官。他认为,法官在审判中一定要做到五个方面:善听,慎思,广阅,明断,反复推敲。
“让公平正义以可感受的方式来实现,要以实体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和形象公正来共同完成。”陈昶屹说,“要通过把人民司法的正义性和司法的人民性相结合,通过庭审的规范化和作风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来提升形象公正。”
法官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辩论以及各种意见和诉求,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的争议进行双手互搏式的思考,要广泛查阅案例、资料,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独立推导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后再沉淀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后再做出结论……这就是陈昶屹心目中的“审判工序”。

陆应平深入海口镇督导经济发展工作
镇海中学分校落户台州陈奕君陈伟义出席教育合作签约仪式
竹岐新区建设多点开花 闽侯二桥拟9月启动招投标
9月和石家庄大剧院有场约会
市市容园林委实施安全生产“四级联查”
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一线法官谈司法为民
清明祭英烈 劲吹文明风
敢担当有作为 回龙圩三名好干部受表扬
市司法局参加省律师行业党委举办的党务工作者 学习宪法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讨培训班
三乡城管执法分局开展无照流动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文化名城讲坛《摄影专题的选题、拍摄和编辑》成功举办
假期第一天和后三天广州地铁延长1小时
滁州市招办发布中考注意事项
蚌埠调查队朱琴副队长到固镇县实地查看小麦苗情
广东男子网恋被骗沿铁路线流浪五个月 厦门民警助其回家
深圳市受邀参加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
春节期间,“四风”监查揪出91个问题
石马村的“绿色提款机”
发展花卉产业 推进供给侧改革
“五一”假期乘公交出行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