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名城 统筹服务体系建设


马鞍山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坚持“完善标准、健全体系、强基固本、特色发展”的理念,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统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了网络健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3年11月,该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9月,我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之一。可以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可以用“四个强化”来概括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强化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
5年来,该市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合理规划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构筑了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5年来,该市先后投入资金30多亿元,建成了标准规范、设施一流的市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100%。市、县(区)建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7个,其中,“国家一级馆”8个。35个乡镇和12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90%以上的站舍面积达到500㎡以上(国家标准为300㎡)。村(社区)文化设施全域覆盖,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516个。
二是夯实基层公共文化阵地。该市在标准化试点过程中,提出了“强基固本”的理念,启动实施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工程。今明两年,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的当涂县图书馆、7400多平方米的当涂县博物馆、6000多平方米的含山县图书馆以及和县文化大厦等一批县区级文化场馆将建成开放。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乡镇(街道)将按“5+1+x”的基本模式、行政村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基本模式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强化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整合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此,马鞍山积极开拓思路、破解难题,探索了一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一是突出资源整合。建立了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推动与教育、科技、体育、园林、工青妇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加强与马钢、十七冶等大型企业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调配使用。将学校文体场馆对公众开放纳入公共文化管理,全市76所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均免费对公众开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信福小屋”(基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将旅游资源纳入公共文化资源库群,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整合全市公共图书资源,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公共图书资源共享、服务互通。
二是突出供需对接。搭建了“马鞍山文化云”、“文化有约”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了pc、手机、触摸屏、电视4个通道,实现了公共文化预约式服务。目前,我市百场文艺下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已实现网络平台实时预约。
三是突出社会参与。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方式,对大剧院、科技馆等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扶持发展了古床博物馆、明清建筑园、洪滨丝画馆等一批民营文化场所。鼓励创办“民办非企业”文化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全市涌现了映山红艺术团、杜鹃花艺术团等400多个群众文化队伍。健全文化志愿者协会组织,全市文化志愿者15329人,达到人口基数的0.5%,组建了一支1642人的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为城乡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强化制度设计,构筑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该市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从政策、标准、制度三个维度出台了4个规范文件,13大项600余小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103类1300余条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制度,构筑了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的实施意见》、《马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等4个规范性文件。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出台了《马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17年)》,形成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六大方面81条标准。制订了《马鞍山市全民阅读标准体系》、《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数字文化社区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使公共文化服务有规可循。制订了《马鞍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绩效考核标准》,通过政府考核、群众反馈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对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市文化馆制订了25大类300余条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对“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制订流程规范。市博物馆制订了10大类200余条管理和服务制度,市图书馆制订了68大类800余条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实施率达到100%。
强化特色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名城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该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和全民阅读名城。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面落实《马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打造长三角运动健康休闲度假中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皖江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支撑点。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诗歌文化、李白文化、战争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形成“课本上的马鞍山、长江黄金水道观光游、李白仙踪游、七彩乡云”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了洪滨丝画、采石矶茶干、绿松石等品牌,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二是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体验馆。探索公共数字文化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数字文化服务。打通pc、手机、触摸屏、电视等4个通道,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的公共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文旅生活”电视频道,拓展了数字文化传播新渠道。开通了“马鞍山文化e点通”、“诗歌之城”等微信平台,拓展“指尖上的文化微服务”。
三是打造“书香马鞍山”。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图书资源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了全民阅读服务网络,市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借还图书。搭建全民数字阅读平台,开设“书香诗城”栏目,通过pc、移动终端、触摸屏(马鞍山文化和旅游服务一体机)、电视(文化生活频道)等渠道,推广数字阅读服务。积极培育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发挥“马鞍山读书节”品牌效应,推动各县区、各行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6年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333项。
总的来看,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欠缺。下一步,马鞍山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端真正对上点,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尺,整体提升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杨浦四平开展暑期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
市政府召开第47次常务会议 审议了这些事项
雪停路净 全城通畅
2017年下半年安庆考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圆满结束
美籍华人来川求医 首款“中国造”人工心脏瓣膜救她命
马鞍山: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名城 统筹服务体系建设
市妇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尧坝驿27日开街 记者提前泄密
市城管系统开展“3·12”义务植树活动
路南区广场街道万达一社区开展
我市驾培行业积极筹建行业协会
内江市实施“2个3战略”稳步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区妇联进社区宣讲
武乡“太行飞吧”低空旅游首飞开游
本月起,在洛浦公园烧烤最高罚两千元
四川将提高特级教师待遇 每人每月给予补助500元
永丰投入亿元资金改造危桥
我市深入推进“180”民生工程
爱心企业为怀化25万残疾人发“福利”可享全国500家景区首道门票免费
渝北渝港公司深化学习《监察法》 抓好廉政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