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本报的寻人报道—— 愿久别的人都能重逢

本报近期连续推出的《“白发女神”穆安玲寻亲》系列报道感动全城。
多年来,湛江晚报以细腻生动的文笔,采写了大量洋溢着浓郁人情味的寻人、寻亲报道。其中,不少有了好的结果,温馨感人,传递了正能量。
下面,是记者整理的本报部分寻人、寻亲报道,并衷心祝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失散的亲人们都能久别重逢:前夫卖仔换酒,慈母寻儿20载 2010年10月9日,湛江晚报刊登《前夫卖仔换酒,慈母寻儿20载》,与广西《南国今报》全力合作,连续追踪半个月,期间刊发了多篇的相关报道,为广西的李女士牵线搭桥,寻找她20年前被前夫卖到湛江的小儿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西和湛江警方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女士失散20年的小儿子。母子相逢,潸然泪下:“儿啊,终于找到你了!” “大龄考生”恳寻匿名资助人 2011年8月1日,毕业后回乡任教的“遂溪大龄考生林黄生”通过本报寻人,寻找那位每学年坚持提供资助、帮助当时经济困难的他完成大学学业的恩人。
本报刊登《“大龄考生”恳寻匿名资助人》之后,引起读者关注。“大龄考生”林黄生的匿名资助人——黄先生,经朋友劝说后终于答应放下手头的生意,专门从深圳开车赶回湛江与林黄生见面。寻找48年前“踢球小伙伴” 本报2013年独家发掘的“寻找48年前‘踢球小伙伴’”系列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当事人看到报道后致电湛江晚报并纷纷露面,促成1965年曾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少年足球赛上较量过的长沙市雅礼中学队和湛江市五中队,在48年后重新取得联系。
“足球可以搭建长久友谊的桥梁,无论我们身在何时何地,球友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这项特殊的元老赛,每年举办一届,在广东三大传统足球之乡——广州、湛江、梅州,以及湖南四地轮流举办。寻寻觅觅28年湛江亲姐妹喜相聚 2016年5月17日,本报刊登《寻寻觅觅28年湛江亲姐妹喜相聚》一文,报道了胡桂英女士遵照父亲的遗愿寻找姐姐。
其间,胡桂英不知托了多少人帮忙,却始终没有姐姐的消息。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桂英听一位湛江市供电局的退休职工提起,说小时候的玩伴是胡桂英的姐姐,后来改名为何冬梅。有了这个线索,湛江这边的热心人委托在武汉工作的朋友帮忙,终于在户籍系统找到何冬梅的信息,并上门核实对上号了。胡桂英终于如愿与亲姐姐相聚,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16岁少女万里寻亲 2016年9月22日,本报曾刊登《16岁少女万里寻亲》一文,报道了荷兰女孩梅小健多年来不懈寻找亲生父母,并多次到湛江寻亲的故事。
而2016年的11月14日,本报刊登了追踪报道,梅小健在荷兰养母以及翻译的陪同下,跨越万里之遥重回湛江,亲赴吴川,再寻骨肉之亲,并与6个吴川家庭会面,做了1例亲子鉴定。但很可惜,这次的亲子鉴定没有配对上。 2017年,荷兰女孩梅小健已经17岁了,远在荷兰的她也与养父、养母一起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过年,她惦记着万里之外的吴川亲生父母,时刻盼望着能早日与他们相见。梅小健的养父母也决定会找机会回湛江继续寻亲。

省综治考评组到我市开展调研督导工作
交行广场舞大赛滨州赛区炫出精彩
截至21日20时 海口市区周边路况正常
9次使用假证逃避交通处罚 一男子被海安警方取保候审
我市社会各界人士热议宪法修正案通过
那些年,本报的寻人报道—— 愿久别的人都能重逢
市政府法制办召开2018年工作推进会
尉氏县财政局三举措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从同质化中 做出不一样的雅安好茶——记雅安青年茶人庞红云
双龙航空港: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污水变清水百姓乐呵呵
东莞市城市更新局正式挂牌成立
颍东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双流机场T2航站楼候机厅变大了 小长假第一天投入运行
衡阳陆家新屋创新中心主体建筑2018年11月完工
石碣多部门联合行动强拆6家违规废品回收站
31日晚12时烟台市区正式停暖 不要随意拆卸暖气
前8个月新增意向投资项目投资额增长4.5%
市检察院助企业解决车辆进出和停放难题
宝山区庙行镇谐康爱心服务社与部队官兵一起开展“迎端午、包粽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