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高地 释放新动能

开栏语
置身于新时代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江城丹东,面临什么样的发展机遇?丹东上下正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作为能力,负重前行,致力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业?从今天起,丹东日报社全媒体主题新闻策划《看见丹东》,将全景式呈现我市在改革开放、营商环境建设、重振丹东轻工业名城雄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诸多领域的新作为和取得的新成果,以回应广大市民及省内外国内外朋友对丹东的关切。
近日,辽宁省政府在深圳举办“辽宁—深圳招商引资促进周”期间,香港南大洋集团、央企华润集团、深圳华强集团、华为集团、广州恒大集团、碧桂园集团、富力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向丹东抛出橄榄枝,丹东代表团共洽谈企业115个、推进项目52个、投资额311.6亿元。域外资本青睐有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丹东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是丹东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和抓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源。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向来以嗅觉敏锐著称的浙商,以实际行动为丹东营商环境“背书”——
4月底,位于丹东新区核心区域、毗邻新鸭绿江大桥的浙商大厦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5.5亿元;
5月11日,沈阳市温州商会考察团一行32人走进新区,先后对中朝互市贸易区、绿城紫金园小区、仪器仪表园、新鸭绿江大桥口岸等项目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
4月19日,总投资150亿元的600万吨氧化铝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这是丹东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
据不完全统计,浙商资本占到了丹东近年来外来投资的三分之一强。同浙商一样,域外资本看重的不仅是丹东辐射东北亚市场的总部地位,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发展力,新一轮区域竞争不仅是企业、项目、资金的竞争,更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我市抓住营商环境建设“牛鼻子”,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围绕项目和企业从“出生”到“成长”全过程,大刀阔斧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和“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以及电子政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等,多项亮点举措走在辽宁省前列,增强了城市吸引力,也激发了经济活力,吸引一大批高端项目接连落户,多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在丹东投资设立企业、表达投资意向,不断凝聚和释放发展新动能。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丹东蓝”
随着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三年攻坚计划、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重大机遇面前,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丹东要想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进入全省发展第一梯队,一流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并在网上办事大厅、减少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一站式一网式”、“最多跑一次”政府服务模式等方面精准发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我市先后进行六轮简政放权改革,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69项。行政审批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成立。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企业审批成本降低80%,审批时限压缩为40日。“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逐步构成,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县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正式成立,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落实“八个凡是”的实施方案,及时开展具体领域专项整治,全力打造营商环境的“丹东蓝”。
商事制度改革效果显著。深入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力推动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制度改革,不断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和《丹东市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切实解决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
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项目落地建设的全流程跟进服务机制,市级层面创新举措频出,各县(市)区也纷纷“放大招”。
在东港市,“五证合一”为企业省了很多时间。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预约服务,回答问题一口清、咨询事项一纸清、发放材料一次清、办理业务一事清……随着“先照后证”“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以及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等制度的改革推进,企业切身感受到手续少了,门槛低了,环境好了。
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入手,清理部门条规,清算收费项目,清理整合审批事项,把审批减到位、环节压到位、收费降到位;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容缺预审,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倡导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等工作作风,捆绑式绩效考核,倒逼办事效率提升、项目推进提速。
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推行“挂图作战”。一张张“作战图”标注着重点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全流程进展,每个项目都明确负责单位和领导,进展顺利就贴上“小红花”,进度滞后就悬挂“地雷”“炸弹”以示警诫,各项目之间“并联”推进,项目进度每月督查……
系列改革创新让线上线下的服务更高效、贴心,破除了不少制约项目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降成本吸引创新资源
如果说政府优服务让企业少了“成长的烦恼”,那么降成本则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我市一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企业切身感受到手续少了、门槛低了、环境好了。
可以说,在某企业从事工商登记办理工作多年的吴军,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丹东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全过程。“以前开办企业需去银行开户,开了账户弄好资金,才能做验资报告,前后差不多两个月才能办理营业执照。”吴军介绍,现在可以网上预约、直接登记,便捷很多。在一系列开创性的商事制度改革下,吴军不仅感受了办理工商登记业务越来越便捷省时,也明显感觉到身边的新办企业越来越多。数据佐证了吴军的感觉:今年前4个月,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523户,注册资本总额同比增长了97.5%。“以前要逐个部门和窗口跑,现在只要一个窗口递交材料即可,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吴军说。
以往,行政审批“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手续繁琐、往返次数多”,让企业“跑断腿”“磨破嘴”。我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积极推广“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及办事工作日、岗位代理等制度,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办事。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逾16.4万户,注册资本(金)达1837.23亿元,企业总量突破3.2万户,个体工商户总量超过13万户。在上一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万户,创历史新高,呈现井喷式增长。
我市还打出供给侧降成本“组合拳”,通过结构性减税、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等措施,让企业轻装上阵。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我市还在信用成本上发力,健全社会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财政扶持金申请、融资、办税等方面优待信用好的企业。
放眼今日丹东,营商环境改善释放的发展红利已然显现。如今,丹东将把打通营商环境“堵点”作为加快发展“切入点”,开展减证便民、减负惠企、审批提速、网络便民、服务提质、公共服务提升等大手术,努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新高地。随着营商环境建设的持续深入,丹东这个东北亚经济圈、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城市,“磁场效应”将越来越强。记者 王鹏

新昌开展计生宣传服务活动
武陵源区交通运输系统开展“不忘初心”主题党日活动
市工商局开展综治联系点走访工作
扶志扶出精彩新生活
西安这场灯光秀 登上央视啦
打造新高地 释放新动能
南阳市看守所成功举办“转作风、求实效、消隐患、保安全”主题演讲比赛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中考再创佳绩 8个班85%以上学生中考总分达600分以上
王永芝等六名教育工作者被授予“湖南省特级教师”称号
荆州观鸟小达人黄子洁九岁已能辨鸟二百多种
固镇县仲兴中心校陈王小学积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中美贸易战进入全新阶段,中美都有三个没想到!
定格:考场内外
阳春市:“法律超市”开进阳春重阳古圩
​市林业局举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活动
盐田区加强特别防护期安全生产排查整治 整改隐患376处
五指攥成拳审计全覆盖
扬中市安监局“四不两直”突击检查事故企业整改措施落实
从“羊倌”到“教练”:农民郎恩鸽的“奥运梦”
庆三八·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