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地动仪该如何呈现

  近日,一则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随后,人教社回应,称地动仪相关内容确实从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编进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专门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此次关于张衡地动仪的争论,若厘清了争论的症结所在,对于未来完善教材编写思路不无裨益。关于张衡地动仪争论背后的症结,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张衡地动仪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的?搞清并尊重事实,在所有价值排序中理当位居前列。其二,教材到底该承担怎样的功能,是侧重价值宣导还是启发思考,应如何实现二者的兼顾?
就事实层面来说,目前和地动仪相关的确凿材料相当有限。张衡地动仪在史书上的相关记载只有短短百余字,教材上那张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照片,是现代人基于史籍和研究制造的复原模型。这个模型具不具备预测地震的功能,在学界曾受争议。如果进一步观察国内外学界的观点,会发现连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形状究竟如何,也都存在不同意见。
教材并非不能介绍张衡地动仪,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其实,像此前历史课本中将张衡地动仪作为古代高科技典型,不如现在教材改版后,基于目前所掌握事实,呈现其真实的“素颜”,以启发学生去探寻古代科技的真实面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同时,这一改动也当启发公众对教材功能的思考,即我们希望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启发思考和价值宣导两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矛盾,但如果不尊重事实,就有可能制造割裂。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教材选用张衡地动仪,是当作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例证。但由于年代久远,特别言之凿凿的原物复原、功能再现是难以实现的。与其传递模糊不清的信息,倒不如留下一点余地,在激发孩子们对古代技术的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对历史上的地动仪到底是怎么回事、地动仪和现在的地震监测进行深入思索。既传递文化知识,也激发探索欲。
近年来,关于教材内容是否真实客观的讨论出现不少,尊重客观真实也成为教材调整共识性的方向。地动仪其实并未消失,而是承担的角色有所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科技水准的例证,更是启发思索的载体。对于古代的科技成就,应当嵌入现代的思考模式中,能够对思考能力、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产生作用,才能最终为历史认知、文化自觉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希望这次地动仪在教材中的调整,可以对完善未来的教材编写乃至调整教育理念,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敬一山,系媒体评论员)

宿州市住建委组织召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培训会
黄志群调研裕国公司表示:支持企业以更大胸怀做大做强
鲅鱼圈区加强海蜇资源管护
实时路况:吉首新、老城区道路路况基本正常
武安市围绕回民应,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
课本里的地动仪该如何呈现
助推乡村振兴,“六送”服务到基层
国庆节临沂最帅身影:“你们”救人的样子最美!
五一假期,济宁新老景区人气双旺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研学游
安徽曝光3起违法广告 涉及药品和保健食品
市政府第三十六次常务会议召开
省城中区把廉政文化送到群众身边
湖南三大专项计划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
赵世勇: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阜新市供销社到辽阳市供销社学习考察
四川今年力争让应征大学生“最多跑一次”
[交委]市交委开展公交安全大检查工作
孟津县人社局到深度贫困村开展“四送”活动
科学谋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百姓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广元2017年非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