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我,儿时最盼望最喜欢的事是走亲戚。那时缺衣少食,只有去走亲戚,才能穿上母亲平时舍不得拿出来让我穿的没补丁的衣服。在亲戚家,也才能吃上平时在家里根本吃不上的饭和菜。
我喜欢去姨爹家。平时去姨爹家一般吃的玉米面煮的糊糊,有一次桌上竟然有馒头,馒头加了麸皮,有些黑,我仍然高兴得不得了,一连气吃了两个。当我伸手拿第三个时,母亲“啪”打了一下我的手,嗔道:这孩子,怎就没个饱足?后来我才知道,做馒头的面粉是姨爹在别人家借来的。
走亲戚得拿礼物。我们去姨爹家拿的礼物是“水”。
姨爹那个地方特别缺水,全村100多号人,只有两口人工开凿出来的水井,说是水井,却没水源,只等下大雨时,雨水蓄进井里,一村人就靠蓄积的雨水生活。每到春节前后,季节干旱,井水不够吃,全村人就到数百米外的山下背水回来吃。水贵如油,就是姨爹那儿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去姨爹家,母亲会背上一只背水桶。背水桶不同于平路上使用的挑水桶,山路挑水桶不方便,背水桶能背在背上。背水桶呈椭圆形,高约80厘米,能装约40公斤水。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小背篓,背篓里有一只装水的塑料壶,我背10公斤水,弟弟背5公斤。水背到姨爹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去不缺水的亲戚家则拿粮食,那时家家缺粮,粮食就是最好的礼物。家里有一个量粮食的升子,一升粮2.5斤,去一次一般拿一升粮。家里条件好的送小麦、玉米等正粮,条件差的送大豆、胡豆等杂粮。
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粮食富裕了,走亲戚不再送粮,兴起送面条。面条是那种用压面机轧出来的“机器面”,宽如韭叶,一斤一包装,一般走亲戚送2包。由于送面条的人多,需求量大,我们那条老街上一下子冒出来10多家轧面条的作坊。
80年代末,面条淘汰,瓶装白酒、糕点、罐头等成为新宠。90年代,走亲戚开始送礼金,礼金数额不大,10元、20元,50元基本是厚礼。
进入新世纪后,走亲戚送礼金也水涨船高,现在去一般的亲戚家送一至二百元,逢着直系的亲戚家有婚丧嫁娶等事情,则是千元以上,有的甚至是上万元。
姨爹以前那个村子前两年也整体搬迁到了新农村,新农村水、电、气一应俱全。搬家那天,几乎闹了一辈子“水荒”的姨爹,买了一挂长长的鞭炮,门口贴了一幅对联:居安乐思念领导人,住新房感谢共产党。(韦耀武)
(本网编辑 汤宁)
我省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启动
常州首次大批量进口德国葡萄酒 品种丰富超7吨
峨眉山市限养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全面推进
刚满月的宝宝竟患上白内障 家长要注意及时筛查治疗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纪录影片
想起那时走亲戚
李晨近照意外曝光 国外新戏杀青与数月前相比瘦了不少
怀远县发改委三大举措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今日我市暴雨来袭
商丘市睢阳区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纪念区关工委成立30周年
我市60家企业拟参展西博会 15日开始布展
【综治办】弘扬新气象 筑梦起航
苏仙区政协委派民主监督小组工作动员会召开
蚌埠市环保局系统开展2018年度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考试
暴雨倾盆,行人躲避不及
衡水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
84岁老人走亲戚迷路走失 村民烈日下帮寻2小时找回
市招商局组织小分队赴河北考察盒状金属装饰保温一体板项目
和平区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市土地收储中心迅速排查储备地块 全力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