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再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省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回顾近三年来汉中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旨在为推进汉中市“十三五”规划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一)及时出台系列配套文件。2016年4月,汉中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随后相继出台了《关于房地产去库存优结构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推动形成“1+n”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体系,为精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速提供政策保障。2018年以来,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汉中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实施意见》《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以及对《汉中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六大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聚焦工业提质增效。2016年,在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意见》《关于工业促投资稳增长的实施意见》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培育规上企业、技术创新、园区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2017年,出台《工业促投资稳增长23条措施》《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汉中实施方案》,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增强竞争新优势。2018年,出台《汉中市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进消费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努力将汉中打造成为陕西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密集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汉中市做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助推汉中农业追赶超越和脱贫攻坚。
(四)持续推动旅游三产升级。2016年7月,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三建设一整治”(油菜花海景观打造、旅游干线环境风貌提升、旅游厕所建设、旅游环境整治)、实施旅游投资和消费促进计划等工作任务、时限要求,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汉中“三市”建设的支柱产业。2016年12月,高标准制定《汉中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人性化发展。2017年10月,制定《汉中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以消费“安全放心、质量放心、价格放心、服务放心、维权放心”为创建内容,全方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企业自律水平、社会监督水平和群众消费信心,不断优化改善消费环境。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四上”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载体。培育“四上”企业,是提升供给体系整体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针对“四上”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慢的情况,2017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壮大“四上”企业的通知》,提出在20个产业领域中培育和壮大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显著、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增加龙头企业群体数量。制定《汉中市破解民营经济活力不强难题工作方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加快培育壮大民营企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汉中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6年一季度6.3%、上半年8.2%,前三季度回升至8.5%,全年达到9.0%;2017年一季度9.6%、上半年9.5%、前三季度9.6%,全年达到9.6%。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更加明显,2018年一季度增长10.0%,上半年9.8%,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增速。
(一)去产能稳步推进。2016年,完成压减100万吨生铁、70万吨粗钢的去产能任务;煤矿企业全部完成退出计划,共退出5家煤矿企业,退出产能45万吨。2017年,扎实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后续工作和“地条钢”专项整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下降7.9%,十种有色金属下降14.0%。
(二)去库存成效明显。采取“三房打通”(打通普通商品房、移民搬迁房、保障房三房政策通道)政策,加速房地产去库存优结构。商品住宅待售面积明显减少,2017年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132.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6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待售面积79.43万平方米,增长3.9%,增速回落86.4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由2015年的17个月下降为2016年的14.3个月、2017年的9.3个月。2018年以来,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持续减少,由2月末的下降11.8%扩大到6月末的下降18.1%,去库存效果良好。
(三)去杠杆进展加快。严格执行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速放缓,2017年,汉中市政府债务余额182.96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成立汉中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4%,较2016年末下降3.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去杠杆幅度大,2017年末,小微型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8.4%,较2016年末下降10.0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资产负债率62.2%,较2016年末下降26.1个百分点。
(四)降成本初见成效。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减少1.3元,33个工业大类行业,有13个行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同比减少。2017年,落实营改增、直供电等政策,为纳税户减免税费25亿元。从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阶段性降低失业、生育保险两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费率,同时调整工伤保险基准费率,据市人社局测算,全市企业每年少缴社会保险基金约6700万元。2018年上半年,落实直供电交易规模18.9亿度,帮助企业节省成本近亿元。
(五)补短板卓有成效。把补短板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陕西省补短板十大举措,努力补齐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城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短板。2016年、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4.5%、19.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5.3%、38.7%。短板领域投资加大,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83.2%、120%,教育投资分别增长61.2%、1.6%,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3.3%、62.6%,农林牧渔业投资分别增长34.2%、32%。深入实施“四向融入”战略,出台鼓励“汉商”回归创业十条优惠政策及细则,积极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开展招商活动,一批大企业来汉投资,2016年、2017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分别为515亿元、620亿元,分别增长11.3%、20%。
(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纷呈。全面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16年、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5.74亿元、209.98亿元,分别增长4.5%、5.1%、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1位。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水稻、油菜、生猪、茶叶、柑橘、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品质品牌建设步伐加快,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8件,居全省第1。茶叶、柑桔、香菇等产品出口量连年增长,农产品供给由初级产品向品牌化、精品化和系列化产品供给发展。2017年底,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9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5987个、1148个,供给方式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转变。
(七)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放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实行重点商品市场“场长制”,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市消协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消协组织维权先进集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7年突破400亿元,达到421.05亿元,2016-2017年年均增长14.9%。2017年末,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71户,比2015年末增加34户;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数量达到3家,部分具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功能的购物中心6个,在建城市商业综合体3家。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档次,挖掘了消费潜力,为传统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全域旅游实现大发展。率先在全国规划并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旅游品牌闻名遐迩。2016年,尤曼吉游乐水世界、诸葛古镇、汉山广场竣工投用,紫柏山创5a级景区通过省级评估,石门栈道、五龙洞成功创建4a级景区,新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特色名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2017年,汉山、金沙湖景区建成开园,熊猫谷成功创建4a景区。据市旅发委统计,2016年、2017年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3.2%、34%,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
(九)市场主体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13日,汉中市存量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80182户,突破18万户大关,各类市场主体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2017年全市分别新培育“四上”企业210户、469户,“四上”企业数量由2015年末的1242户增长到2017年末的1809户,增长了45.7%。
(十)供给体系质效提升。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8:46.3:37.9,与2015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基本持平。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方面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加速提高上。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1.5万元/人,较2016年提高6.6万元/人,增幅比2016年提高4.4万元/人。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上。2017年,规上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3.90亿元,增长27.6%,增速快于规上工业4.1个百分点。其中,航空工业增长31.7%,医药工业增长16.3%。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33亿元,较2016年增长28.6%;2016、2017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户数分别下降20.0%、12.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汉中产业呈“二三一”结构,2017年一产比重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工业重型化格局尚未根本改变,钢铁、有色、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33.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2017年比重仅为37.9%,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占比从2014年开始低于全省,差距在2017年已经拉大到4.4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水平多处于中低端,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上工业产值的22.0%,比重较2016年仅提高0.6个百分点,发展较慢。
(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重型化,导致产业增长对投资和资源投入依赖度高,而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产业升级转型的外部保障条件日益趋紧。近年来,汉中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提升较慢,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2014年为0.133, 2015年下滑到0.055,2016年为0.08,2017年回升到0.123,但仍低于2014年。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虽然与自身相比,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幅度明显,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72吨标准煤/万元,较2016年下降4.7%,但高出全省0.13吨标准煤/万元。
(三)要素支撑保障作用不强。从资金偏好看,市场融资难度较大。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贷存比仅为40.4%,低于全省30.2个百分点;住户中长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19.70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加12.66亿元,占64.3%。从人力资源看,劳务输出“双刃剑”作用凸显。近年来,汉中市劳务输出保持在较大的规模,2017年达到82.28万人,占全市18-60岁户籍人数的34.4%。劳务输出在创收的同时,也造成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用工成本上升。从技术进步看,近年来,汉中市在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就,但与全省比差距明显。2017年汉中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3%,低于全省1.3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3.6%,低于全省2016年水平(55.81%)12个百分点以上。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供给能力。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加强行政管理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依托企业、园区、高校,积极建设孵化创新平台,发展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新业态,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和城市创新活力。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聚焦“六大产业”,发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倒逼作用,突出专利、质量、品牌等核心竞争要素,培育高品质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补齐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积极抢抓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科学的大、中型服务业企业来汉投资,带动服务业发展上水平、提效益。
(二)紧密供需关系,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去一降一补”只是供给侧改革的近期任务,长远目标是建立供给适应需求变化的体制机制,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因此,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聚焦制约发展的短板、瓶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积极用市场力量推动供给结构调整。不过分强调完成指标,特别是在去产能、去库存这类有明确量化指标的任务,避免完成任务式的调整供给结构,应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化解产能、库存,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品质化,坚持绿色循环示范引领、新型城镇辐射带动、人城景业和谐共生,推动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充分流动、相互融合。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产能,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三)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供给端效率提升,就必须优化要素配置。一是健全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精准培育各领域人才。围绕汉中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聚焦进城务工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加强创业培训、就业指导,促进供需对接,打造良好就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研发投入。坚持走产学研融合的道路,加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三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四向融入”,用开放聚要素。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向汉中高效流动、汇聚融合,使其与汉中资源发生“化学反应”,推动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我市公安部门多措并举保障安全
首届朱鹮国际论坛在洋县开幕
我市召开市直部分单位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东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东莞市老年大学新校区窗帘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长安区创卫办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督导工作
汉中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浅析
松江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整治行动
上半年全市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丰南区召开“双创双服”活动调度会议
构建更完善客服网络 安庆港华东部客服中心营业
孙大军深入第二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各展馆参观
记者暗访食用调和油生产内幕:底线是吃不死人
2017年上半年全市国土资源信息统计
【司法局】时时遵守保密要求处处履行保密法
黟县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2018年宁波市政府债务限额为2037亿元 比去年新增90亿
市教育局领导出席唐山市第九中学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
绍兴市水利局关于2017年度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考核结果及拟补助资金的公示
永州58名纪检干部赴浙大培训 锻造执纪铁军
“乡村兴·甜女情”妇女创(就)业产品展示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