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它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
现代“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但又不同于此,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那就是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
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实践中,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内在要求。新闻传媒在文化上的导向性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的把握上,将是舆论上更深层次的导向。如何构建人生价值关怀,并使这种价值关怀符合我国社会现在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将是新闻传媒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传媒“受众本位”的回归,折射出受传关系的平等化。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
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媒体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记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得到受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怎样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关注”和“规避”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
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媒介应该真正想读者和观众所想,急读者和观众所急。比如2013年阳泉电视台《111报道》中的《受伤的小陈》,小陈因为层层转包关系到了我市某单位工作,可是工作没几天就发生意外,导致瘫痪。出事后,该单位和外包老板互相推脱责任。记者出面分别与该单位及外包老板协商无果,随后建议小陈走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因为治病小陈家已经家徒四壁,根本没钱打官司。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主动帮小陈申请法律援助,四处联系援助律师,并带着援助律师找到小陈了解情况。最后,在记者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小陈终于拿起了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规避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中应设法避开一些不雅或不宜公开的画面,明确被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公开(如姓名、肖像、住址、电话、收入、健康状况等),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私人生活和私人领域),个人私事(婚姻、生育、收养子女等)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比如阳泉电视台2010年《法制空间》播出的《新年夜里的凶案》,在采写过程中,记者并没有把死者和嫌疑人之间的关系放大,而是直接隐去,单纯报道了一起因为酗酒伤人案件。新闻报道要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对肩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宣传责任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应当学会在案件类新闻报道中与案件当事人“换位思考”,并给予他们必要的人文关怀,让新闻报道在揭露违法犯罪、教育群众的同时,有效降低新闻对其家人可能产生的隐性“情感伤害”。
第三,淡化人物。
在案件报道中不要透露出案件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就算是只披露了他们的职业、年龄、居住地等附属信息,也很容易让当地群众辨识出他们的身份。对于一些情节轻微、初犯、认罪态度好的当事人来讲,一篇看似普通的案件报道,往往会给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法预料的消极影响。阳泉电视台2010年《法制空间》播出的《自建房里的血案》,在这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因为同学母亲对其严厉的态度而恼羞成怒,失手杀了同学的母亲。考虑到嫌疑人是个未成年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报道的方面考虑,笔者隐去了嫌疑人的真实姓名,化名为小同,同时对画面和声音都做了处理,甚至整个案件发生的具体地点也隐去了。
第四,规避报道对象的情感。
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能否发出最快最全面的报道,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但有一点是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媒体负责人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那就是和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阳泉电视台2009年《法制空间》播出的《10·30特大交通事故庭审纪实》,该案的审理现场有十几名在车祸中去世的老人子女到场旁听,虽然犯罪嫌疑人得到应有的惩处,但是死者的子女仍悲痛万分。在宣判结束时,两位女性无法控制情绪在法庭失声痛哭,这时在场的一家区级媒体却把镜头对准了两位女性,近距离拍摄了两人悲痛的表情,甚至还上前问了一句“现在你们的感受怎么样?”试问,痛哭的表情已经说明一切,何必要再问这么一句呢?该媒体在节目后期制作时大量使用了大巴车坠沟的监控画面,在几分钟的节目里,这段视频被反复用了几次。试问,如果死者家属看到这样的画面心情如何?反复播放车祸发生的画面也许对提高节目收视率有利,但是对于死者家属来说,反复看到这样的画面实在太残忍了。灾难报道中应少用事故画面,多用一些现场救援的画面。
第五,灾难性报道中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
虽然绝大多数灾难性事件为受众所广泛关注,但过去新闻界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却往往忽视社情民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灾难新闻的报道就变得不够全面。因此,新闻媒体应当为了满足受众对灾难事件的知情和关注,更加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并可在报道中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去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个体。
第六,灾难性报道中弘扬人性善良的一面。
谁都不愿意发生事故,特别是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然而,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往往又难以避免包括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事故,尤其是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刹那,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问题在于记者对这些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报道时,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涵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人文关怀精神要求记者勇敢地扛起人性的大旗,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死,对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们给以人文关怀,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们的良知与道德,从而对卑琐、残酷、冷漠的人性以批判,使人们面对自己,保持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
人文关怀是传媒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媒体的竞争中,它将成为传媒追求的终极目标。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阳泉矿区》编辑部)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带来超算新变革
工资还没发手头又没钱 男子入职才两天偷走同事三部手机
安庆市粮食局召开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动员部署会
市政府办王冬副主任专题调研“城市双修”东牙溪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灌南县落实三项举措扎实开展园区用地清理工作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汝阳县华沟村:加快乡村发展建美丽新农村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市政协调研文物保护工作
赤水河畔,红军故事讲不停
李镇发廖宏出席四届市委第二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
王加关出席2016年度全市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开班仪式
荆宜高速荆门西收费站月底投用
濉溪县房管局召开“党建重点任务推进月”动员会
滑雪走俏 冷资源现热商机
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即将实施
嶂石岩镇举办樱桃种植技术培训班
我市打造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
【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时】今年我市将新增1500个公共停车位
微山县高楼乡人大代表监督廉洁征兵
洛阳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后天最低气温将在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