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组合拳”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吕甲 摄
成都向来是中国最具生活品质和最具居民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这是成都重要的城市特质,也是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基础。《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方案提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生活城市作为城市永续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作为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在合理优化人口结构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更有保障的住房供给、更具品质的公共空间、更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举措一
加强人口结构调控,创造人口结构红利
以人为本,有序推进本地人口城镇化和外来人口市民化,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市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
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举措二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遏制城市圈层式蔓延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现城镇集约高效发展。城市规划区内开发边界包括城镇开发边界以及环城生态区内建设用地斑块。
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刚性管控边界和约束性指标,城镇规划和建设不得突破开发边界;按照紧凑布局、集约建设的原则,加强开发边界内集体建设用地管控;环城生态区建设用地按照《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进行管控。
举措三
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将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长期方针,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增加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棚改安置房、公共租赁住房、商品住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城市多元化人口的居住需求。
健全政策机制,增加城市居住用地供应,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提高就业居住匹配率。
举措四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善城市宜居环境
以城市修补理念开展全方位的城市更新,延续文脉、强化功能、增绿提质、加密路网、完善配套,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品质。城市更新的对象包括老旧居住区、老旧城中村和镇村混合区、低效使用的工业区、低效使用的商贸及交通物流用地。城市更新重点地区主要是轨道交通沿线及土地低效使用地区。
举措五
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接近或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超过85%。严格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举措六
科学治堵,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
构建网络化、多层次、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构建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慢行网络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在“环+放射”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城市轨道线网,至2035年,实现绿色交通分担比85%,其中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强化道路交通效率;至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
举措七
全域增绿,构建全民体验的五级绿化体系
构建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的五级绿化体系。其中包括完善天府绿道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完善城市公园体系——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00座城市公园,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布局一批小游园、微绿地。
举措八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
构建绿色高效、保障有力、服务均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保障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35年,8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确保“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构建国内示范,引领西部,规模适中、分片成网的现代化综合管廊系统。
举措九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形成集预警、应急指挥、避难、救援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运行安全监测,强化城市安全运行;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强化事故灾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强经济、社会、信息、生态等领域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
举措十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以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五个转变”作为社区发展治理新视角新思路,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以实施老旧城区改造提升行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特色街区创建行动、社区服务提升行动、平安社区创建行动“五大行动”作为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主要抓手。以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引领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权责约束体系“五个体系”作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的根本保障。记者 袁弘
温馨提示
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市规划局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从11月1日至11月底,市民可以通过关注公众信息号“共绘美好成都”进行意见表达,也可以在成都规划公众平台http://www.cdgh.gov.cn/进行留言;还可以到成都市规划馆了解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舒城县杏林医院连续四年免费为贫困户体检
微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高考信息服务用手机可查询高考座位成绩
市纪委派驻住建局纪检组与市人防办共同开展党日活动
我市将召开为期三天的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
临沂拟推荐5名教师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十大“组合拳”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遂宁市从四方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关于对206国道部分道路实行交通限制的通告
关于公开征集新版《聊城市民文明公约》的公告
800户下水被堵维修只能小桶淘
天气炎热 4款补气茶饮最该喝
“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48.91万人次“揽金”11.14亿元
6日中雨到来 天气凉爽
九江考生注意!英语四、六级考试3月12日开始报名
市民在观摩和体验中学习安全急救知识
滴道区第二届“全民冰雪活动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
我市35个项目被列为今年省重点项目
海鸥离昆10天倒计时 市民想为它们饯行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