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地震灾害被列为群灾之首,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难以预测等特点。我市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和“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无防”的思想,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完成地震台网布局,监测中心投入使用。芜湖宣城机场、商合杭大桥、城南过江隧道、无为县五个园区工程等多项市重点工程已按要求开展地震安评工作。建成86个国家、省、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基地、学校和社区,已建设2个ⅰ类、4个ⅱ类和4个ⅲ类应急避难场所。2017年我市地震监测中心被省人社厅、省地震局评为全省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市县地震部门在全省地震系统考核中也多次获得优秀。
强化组织领导 高位推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各县区、相关市直单位和国有企业,每年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上级防震减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重点工作,分解目标任务,对各县区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制定了《芜湖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芜政办秘〔2016〕257号)、《芜湖市地震应急预案》(芜政办秘〔2015〕221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芜政办秘〔2016〕256号)和《关于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作的意见》(芜政办秘〔2016〕258号)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政策体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市财政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要求,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项目预算经费额度也逐年增长,保障了地震监测台站、“三网一员”、应急救援和防震减灾宣传等工作正常运转。
聚焦主责主业
重锤夯实监测基础和监测能力
科学规划和布局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完成“一县一台”监测项目的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台站10个,区域台站覆盖率达100%。以芜湖台为中心,组建涵盖江苏溧阳、安徽合肥、铜陵、安庆、马鞍山、宣城等两省九市(县)地震台的数字化虚拟台网。建成地震监测中心,开展地震烈度速报业务。拥有24个省级群测群防宏观网点,实现地震台、地下流体观测井、宏观观测点的“点—线—面”全覆盖体系。皖24、皖28、皖29井实现了地震地下水数字化观测,在全省地下水观测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得优秀。定期对地震台、地下流体观测井进行检测维护,及时核实处理各类宏、微观异常,全年台网运行率达97%以上。扎实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管理,印发《芜湖市地震群测群防网管理暂行办法》,定期开展培训,充分发挥“三网一员”体系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地震短临跟踪、灾情和现场监测能力得到增强。利用视频会商系统,每周、每月定期进行地震趋势会商,并及时上报会商意见。认真研判我市与周边地区(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趋势,完成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开展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芜湖及周边地震地下流体映震能力综合分析研究》,不断提升我市监测预报能力和手段。
贯彻法律法规
着力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落实抗震设防监管职责,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新一代区划图要求,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我市抗震设防一般建筑按照地震烈度6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核定,学校、医院以及人口密集场所严格按高于1度即7度进行设防。近三年,财政投入资金改造老旧小区、农村危房45992户,改造校舍59所,改善了学校、老旧城区和农村危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将危险化学品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抗震设计作为审查内容。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创建2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1所国家级地震科普基地,1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一批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点。建成南陵县工山镇工一村、戴塘小区,无为县严桥镇龙林村和明堂村等5个地震安全农村民居示范点,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六有”标准
不断加大地震应急能力建设
严格按照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装备储备、有应急通信技术、有避难场所、有演练的“六有”要求,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一是不断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级政府和市级预案成员单位共制定42个地震应急预案。公安、交通、民政、卫计、安监、水务、国土、人防等部门都建有应急指挥平台(中心)。二是建立完善应急队伍体系,组建了150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各种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应急通讯设备等专业救援装备,制作地震应急救援集装箱模块,可随时出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全市拥有综合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27个,组建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共226人。不断加强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市共有应急信息员3600余人、灾害信息员1019人,实现城乡社区(村)全覆盖,注册志愿者20万人,初步形成门类齐全、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三是统筹各类应急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覆盖全市,各县区救灾物资代储点达到40个,无为县救灾储备库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十三五”支持项目。四是建有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通讯系统,在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平台上建设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将市人防办指挥中心作为备用,“芜湖市地震应急指挥软件系统”安装运行,市救援队配备卫星通信车、应急机动指挥平台、海事卫星电话和超短波手持电台等设备。五是积极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芜湖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设计》编制完毕,规划设计了2个ⅰ类、20个ⅱ、133个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合计面积约326万平方米。六是积极开展地震预案演练,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地震预案演练和桌面推演36次,参加人数1.5万余人。今年的“5.12”防灾减灾日,组织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近百所学校和幼儿园共20多万师生参加。
加强宣传教育
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重要内容,每年利用“六五”普法、防震减灾宣传周、地震纪念日等契机,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六进”活动,有效地宣传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近三年共开展“六进”活动200余次,举办地震科普培训和讲座150余次,印制发放《芜湖市地震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承办中国地震局“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芜湖区域活动,共放映各类防震减灾宣传影片50余次,参加人数约3万人。每年防震减灾宣传周期间,芜湖电视台、芜湖日报等主流媒体连续播放和刊登防震减灾常识。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开通芜湖市防震减灾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组建地震科普大学生志愿者队伍50余人,赴各中小学、社区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国家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芜湖科技馆建有200平方米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区,包含地震体验、防震避险、抗震演示台等展品,年参观体验市民达10万人次。各县区结合本区域防震减灾工作实际,每年围绕防震减灾宣传主题,采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基层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
下一步,市地震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对标先进、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大“一法一条例”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震害防御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展地震工程基础性探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努力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为我市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提供坚强保障。
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专题培训
“平安校园”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市地震救援队开展震后搜救演练
芜湖日报记者
地震科普知识:
震时避险的两种基本方法
国内外地震伤亡情况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房屋倒塌砸压;(2)室内悬挂物掉砸;(3)外逃过程中被倒塌的女儿墙、高门脸、装饰物等砸压;(4)外逃过程中踩踏事故等。
结合我国目前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种震时避险基本方法:
1)就近躲避法。就近躲避到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下边。采取的姿势是蹲下;用双臂或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抗震性能强的建筑物,因为这种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目的是避免悬挂物掉落砸压。不外跑以避免女儿墙等倒塌砸压,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2)外跑与就近躲避结合法。在平房或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在楼房的三层以上,就近躲避,顶层及其下一层的可向楼顶跑动。
躲避的位置是: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旁边。躲避时身体宜采取下列姿势:蹲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枕在大腿上,双手保护头部;如在排椅、床旁可趴下,伏而待定;如果有条件,还应该拿软性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是:抗震性能差的建筑物,因为这种建筑物容易整体垮塌,室内躲避危险性大。方法的基本要领是尽可能地离开建筑物,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就近躲避。躲避在桌子、床等坚固家具旁边的目的是在房屋构件垮塌砸压家具时,尽量利用家具实体支撑的空隙。往楼顶跑的目的是埋压后可尽快得到营救。
需要提醒的是,外跑时要注意防止悬挂物掉落砸压、防止女儿墙等倒塌砸压,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地震的概念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各县区
地震机构联系方式:
芜湖市地震局 3877251
镜湖区 3122607
鸠江区 5864850
三山区 3918076
弋江区 3025537
无为县 6611604
芜湖县 8811403
繁昌县 7872752
南陵县 6820903
“老生带新生” 助英才计划学员走进计算机世界
烈山区市场局临海童分局党支部开展“下基层、走矿区”活动
记者实拍通往海岛的校车 学生上学先坐船再坐车(组图)
《龙港秋夜》排演进入攻坚冲刺阶段
针对城市“牛皮癣” 吉州聘请专业队伍清理维护
芜湖建立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千人大演练 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进入倒计时
我市召开新三板挂牌专题调度会 邓淑斌讲话 刘志坚主持
风从海上来醉美是崂山 啤酒节崂山会场7月20日开幕
吸取事故教训,落实全覆盖要求,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
拓宽旅游市场 “不一样的海口”旅游推介会马尼拉举办
市中院:对推进审判质效全面提升进行再部署
号准“贫脉”开对“药方”拔掉“穷根”
彭健初到社区和企业调研
长假首日 成都19家景区共接待游客42.29万人次
自上而下成体系 电商网络富农家
长沙黄花机场货运提速保障进口海鲜更新鲜
娃娃过寒假 快乐不放假
蚌山区改善基础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呼兰区妇联召开“春蕾助学·金秋圆梦”活动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