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街巷 | 这可能是你不知道的万寿巷

   桂林的小街小巷很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桂林小巷子的名字很美,有不少古色古香的。
  你觉得桂林有意思的地名或者街道巷子名有哪些?
  万寿巷、永宁巷、朱紫巷、府后里、驿前街……
  今天小编要带大家去走走的,是万寿巷 。
  虽名为巷,宽却能跑汽车
  万寿巷的来源确实和它的名字一样颇有历史感,据说,它的形成可上溯至明初。
  从民主路中段西侧路口至虹桥坝,在这块桃花江围绕着的地方,不足一里长的万寿巷一纵贯穿。
  万寿巷之前不叫万寿巷,清代宁寿寺改名万寿寺后,巷子才因此称作万寿巷,并沿用至今。
  远眺文昌桥,能隐约看见万寿巷里舍利塔(摄于90年代)
  老桂林人记忆中,巷北有座古塔被一片平房包围着,显得与众不同又很神秘,大家上班上学,抬眼都能看到它,但对于这座塔,却不甚了解。
  这座舍利塔原建于唐代显庆年间,上有舍利石函一方,有史记载,供有“佛舍利二十粒”。现存的舍利塔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所建,极具元代遗风的覆钵式塔,属于藏传佛塔的体系。与象鼻山上普贤塔、叠彩山边木龙古塔齐名。
  曾建于此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始建于隋,唐玄宗即位后改称开元寺。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于天宝年间下榻桂林开元寺讲经说法一年后,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带去的滑石、石钟乳等桂州特产随之享誉扶桑。
  清代画家罗辰绘制的开元寺图,舍利塔清晰可见
  万寿寺历经数次重修、更名而来,抗日战争时期遭敌机炸毁,现已不存,就剩下这座明初重建的舍利塔至今伫立在巷子深处。旧时桂林八景中“青碧上方”指的就是这里。
  朱门映白塔,静谧而又神秘
  巷子走到头,桃花江上横着一条水坝,它叫虹桥坝,用方形大料石平铺,由北而南呈斜坡降下,因坝横卧水中,“乘牒俯瞰隐如长虹”,故名“虹桥”。说是坝,它更像一座桥,所以,虹桥坝又名横桥、胜水桥。1987 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江水过浅滩,波光粼粼
  虹桥坝于洪武年间建成后,与宁寿寺南侧相接,成了连接当时东(今文明路、民主路一线)、南(今中山中路出南门一线)两条古道的捷径。
  虹桥坝头石碑述说着坝的历史
  说起这条捷径,至今都在使用,老桂林人都知道。
  在80、90年代,虹桥坝边开设了一些小餐馆,点了菜之后,三五好友将就餐地点搬到坝上,吃宵夜喝啤酒扯板路。两边水声潺潺、微风轻拂,好不惬意。虽然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是那种感觉却深深印在脑海里。
  汛期的时候市民涉水而过
  桂林光复后,广西省政府曾一度在万寿巷内今桂林市卫生学校处办公,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广西艺术学院前身) 则于1947 年底迁到这里办学。
  60、70年代的万寿巷两边是围墙,围墙一边是临桂武装部,另一边是县委大院。后来陆续搬走了,这片地区也慢慢开发起来。
  泛黄的照片留存着儿时的记忆
  巷子是桂林人世代居住的地方,而这里也因为人的生活才有了烟火气。
  当年的万寿巷,没有糖果店,巷子里唯一的店铺是一家食品公司开的食杂铺,好不容易有板车拉来一筐腐竹,街坊奔走相告,赶紧取出购货证排队去买,常常去晚了就没得卖了;那时的万寿巷,多是邻里相通的平房,没有厨房,大家都在露天下煮饭做菜,一到饭点,便满巷飘起菜香,哪家炒了什么菜一闻就晓得了。
  在岁月变迁中几经易貌,唯一不变的恐怕只有这门牌号了
  现如今,巷子还是那条巷子,但周边高楼林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的平房在2000年左右陆续被推到开发,变成了高楼。
  90年代中后期出生时的年轻人体会不到那种鸡犬相闻、近邻如亲的感受了。老巷子已几经易貌,林立的高楼逐渐代替了平房,超市、旅店不断新增。
  古塔犹在,人们的生活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桂林人仍然会怀念曾经的万寿巷。
  来源:象山区委宣传部

江阳区黄舣镇食药监所发出第一张许可证
依兰县河长制工作清河行动推进会议召开
哪些个人所得属于来源于境外的所得?
镇江多个景区举办跨年祈福活动
广州市国资委到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林石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象山街巷 | 这可能是你不知道的万寿巷
关爱计生特扶家庭 健康保险温暖人心
陈敏: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夯基础创品牌,向中国西部“鱼米之乡”迈进
新乡市市级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程预安排公示栏
遂昌有一个党员“爱心农场”,党员认领包干,产出的果蔬免费送困难群众
韩国两大在野党或合并 或强化中间阵营力量
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闭幕
市国土局扎实开展集中学习研究活动
在天津感受江南园林 问津园免费对市民开放
紧扣时代脉搏 情系民生冷暖
“一带一路”国际攀岩大师赛落户海曙
广元优质农产品在北京受到高度关注
市体育局举办“中国梦 武乡美”2018迎春联欢晚会
正荣地产:综合实力升至18强 有质量增长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