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67岁农民得“怪病”去世 确诊为感染新型病毒

  本报记者陆珏本报通讯员赵星
  发热、咳嗽、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农民老刘一个月前被蚊虫叮咬,随后竟得了这样的“怪病”。他的血样被送到苏州市疾控中心,检查结果显示,老刘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不幸的是,老刘终因多器官严重衰竭,于日前不治去世。
  67岁农民得“怪病”去世
  确诊为感染新型病毒
  老刘今年67岁,是苏州本地农民。据家属称,7月底,老刘疑似被蚊虫叮咬过,手臂皮肤肿胀发亮,然而他平素身体硬朗,所以并未充分重视。随后,老刘开始出现高热、寒颤、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前往某医院就诊,未见好转。8月23日,老刘被转至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市立医院本部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勇告诉记者,当时老刘的肝、肾等临床指标都已经严重异常。该院组织急诊科、皮肤科、血液科、呼吸内科等多科会诊,专家对患者病史和症状进行详细讨论,怀疑老刘因蜱虫叮咬患病。
  老刘随即被转入该院呼吸内科重症病房,医院立即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将患者的血样标本送往疾控部门。数小时后,结果出来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由于老刘已出现多器官严重衰竭,最终无力回天。
  这种病毒和蜱虫叮咬有关
  甚至可导致人际间传播
  苏州市疾控中心消杀科副主任医师顾灯安介绍,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吸过血的雌蜱体重会增加80到120倍,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不等。”
  通常,蜱虫叮咬会引起皮肤炎性过敏反应,经过正确处理、对症治疗可痊愈。而蜱虫还是多种病原体的媒介,从而引起传染病。比如老刘所感染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就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顾灯安介绍,这种病毒最早在中国发现,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为38℃以上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重症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均具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人际间传播。就在本月,浙江省就报道了一起一家四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致两人死亡的事件——老人在户外工作,因被蜱虫叮咬最先感染,另三名亲属在照顾他时经人际间二次传播被感染。
  4-10月为蜱虫活跃期 苏州每月进行调查监测
  顾灯安告诉记者,蜱虫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跃,好发于丘陵地带,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从2016年,市疾控中心开始对苏州地区的蜱虫开展种类分布调查和病原学监测,目前在张家港、常熟、昆山和太仓、高新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各设一调查点,4月至10月每月调查一次。
  今年,我市疾控专家调查发现,蜱虫在平原草地地带的密度不低。这意味着,郊区的生态公园或草丛可能也多见,值得大家注意。市民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外出旅游时在每天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咬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链接>>>
  被蜱虫咬了不可硬拽出现发热务必及时就医
  蜱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大家有必要学习掌握。顾灯安指导大家,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被蚊虫叮咬,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将虫咬史告知医生,以免误诊漏诊。

界水中学举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
市住建局召开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汪洋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龙文:提升“三质” 打造美丽龙文
李卫华来铜走访看望住铜省政协委员
苏州67岁农民得“怪病”去世 确诊为感染新型病毒
市工商局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干部参加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专题讲座
宿迁市中小学生体质总体水平稳步上升
马边召开农药经营许可培训会
龙马潭区2017年河长制迎接市级考核验收
云霄县举办农药经营许可资质培训班
有特色 有实效 有影响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丰硕
凌志峰来新调研指导基层治理工作
双节“菜篮子”量足价稳有保障
云南省对外友好协会携手高校共推教育国际合作
花园社区志愿者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
市海事局主要领导督查港口环保工作
灌南县汤沟镇组织城建国土部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东哥家乡礼”产品发布会在宿迁市宿豫大剧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