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办]关于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力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2017年,我市荣获“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
一、强化统筹谋划,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
(一)强化组织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方案,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118条推进措施,进一步明晰法治政府建设“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同时,根据依法治省工作安排和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召开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通报2016年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情况,对2017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二)严格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职责清单”。完善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机制,进一步深化推进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常务会学法、讲法,印发《2017年度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安排》,对市政府常务会学法讲法进行部署,全市共开展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563次。其中,市政府常务会议开展会前学法35次,组织学习宪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规划、城乡建设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我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工作被《人民日报》盘点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亮点工作,“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养”指标在2017年法治政府评估中得到满分,并被列举为典型事例。
(三)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制度。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的推动落实,在认真总结梳理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形成成都市人民政府2016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并按要求向省政府和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各区(市)县政府、市级各部门按照报告制度有关要求,向市政府和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开。编纂完成11万余字的《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2016)》,并集中在政府门户网站统一公布。
(四)强化考核指导。结合省依法行政目标对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印发《2017年度成都市依法治市工作考核方案》和《成都市2017年省政府目标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制定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结构。加强“节点式”跟踪问效和问题管理,组织开展年度检查考核,实行刚性扣分,强化考核的推动作用。印发《关于建立政府法制工作片区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政府法制机构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互联互动。召开区(市)县政府法制办主任会,研究新情况,查找新问题,部署新任务。编印13万余字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要文件选编》,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力度。
(五)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宣传力度。着力加强和改进法治政府建设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成效。组织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发布、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等6家省市级主流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对法治政府建设进行集中采访,推出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主题报道,充分展示成都法治政府建设的成就和亮点,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人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组织开展成都十大法治人物和十大法治案例评选活动,传递法治正能量。在市政府法制信息网开辟“法治政府建设”专栏,宣传介绍各地方各部门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强化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扎实推进“奇葩”证明治理。开展“减政便民”行动,对村(社区)证明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公布《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村(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大幅缩减到15项,对确定保留证明事项保留统一文书格式,引入承诺机制,加快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工作,着力打造依法办事的整体环境。此项工作获得国务院肯定,并进入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许可18项,“全链条”下放关联、相近类别事项,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投资审批方式,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承诺制”试点,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清理行政审批前置条件1109项,保留774项、减少335项,减幅30.2%;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457项,保留107项、减少350项,减幅76.6%。取消停征减免4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公布《2017年成都市市级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目录清单》,修订并公布《成都市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成都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成都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三张目录清单。
(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切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90050户,同比增长43.58%;新增注册资本10325.67亿元,同比增长43.59%。市场主体总户数和总注册资本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19个区(市)县设置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全面启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便捷市场退出机制。创新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试点改革,进一步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按照改革方案完成企业登记1925户。积极推进网上名称预先核准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工作,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推行“互联网+”企业名称网上核准。核准网上申报企业名称15992件。市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在市全域范围内,内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登记注册环节全部实现“无纸化”全程电子化登记。我市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四)健全完善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政权力事项设立依据的立改废和行政职权的调整情况,对市建委、市交委、市国土局、市卫计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单位的507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审核调整,积极对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责任清单制度,将每项行政权力对应的责任细化到条、落实到款,持续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度融合。
(五)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市级行政审批99.8%入驻并授权给市政府政务中心。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工作,市本级41个部门单位727个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开通率达97.6%。市本级办理政务审批服务事项267349件,办结265567件,群众对审批服务事项办理的满意度100%。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级各审批服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政务信息资源、办事服务接口,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接入管理平台。推进“家在成都”互联网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建设,为在蓉外籍人士提供中英双语新闻资讯、生活资讯、政策指南等信息。探索政务服务“一窗式”模式,推出外国人来蓉工作“一窗式”服务窗口。“成都市创新创业‘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正式揭牌运行,共梳理创新创业政策217条,产业规划载体198个。深入推进“互联网+城市”行动,我市成为国内首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三、聚焦自贸区建设,加强法治保障
(一)加快建立与自贸区试点举措相匹配的制度机制。梳理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3件,清理涉及贸易流通领域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16件,对涉及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研究起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区域)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听证管理办法(草案)》,成立自贸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低碳制造认证工作,印发《成都自贸试验区法制保障组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制造与碳足迹认证实施方案》,起草《关于出口产品低碳认证的研究与建议》和《关于鼓励成都自贸试验区低碳产品扩大出口的指导意见》,试点项目“尚坦餐厨废油生产工业级混合油”和“通威单晶太阳能电池片”产品获碳足迹认证证书。加快建设与自贸区相对接的营商环境,推动市级管理权限下放自贸区,依法下放管理权限23项。推进落实自贸区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召开自贸试验区各落地区专项工作会,编制并公布自贸区行政权力清单。推动自贸区建立落实负面清单,在全国首次开出两份内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平等进入的市场环境。
(二)深入推进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组织自贸区4个落地区域召开专门会议,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进行专题部署安排。督促自贸区各行政执法部门按照市场主体、监管领域、重点区域和主要行为等类别,搭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全面清理自贸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完善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起草完成《成都市自贸区推进权力清单改革研究报告》《成都市自贸区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及法律保障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动自贸区政府职能转变。
(三)建立健全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设立成都国际商事仲裁院,研究起草国际仲裁规则,聘任32名仲裁员并进行专门培训。中国贸促会服务中心、四川分会、仲裁中心、调解中心四个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全年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2725件,审结1905件。开展“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开放日”“创新改变生活,知识产权竞争未来”外企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进一步强化成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环境氛围。
四、完善制度建设体系,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一)着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规工作。年初,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成都市人民政府2017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市政府法制办依法开展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组织、起草和审核工作,全年完成《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2件地方性法规在政府阶段的起草审核工作,并完成《成都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成都市检查井盖管理办法》《成都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成都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决定》等6件政府规章的审核工作。推进都江堰灌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风貌保护三项立法的起草工作。扎实做好2018年政府立法计划和2018-2022五年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立法调研计划方案》,分别召开市级各部门和区(市)县立法调研工作会议,部署立法调研和项目征集等工作。
(二)健全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政府立法公众参与,落实政府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规章草案征求意见制度,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健全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每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广泛汇聚民智、凝聚共识。全年,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成都市城市道路检查井井盖管理办法》《成都市活禽交易和宰杀管理办法》等意见建议12件次,集中公开反馈公众意见106条。建立立法基层联系机制,在街道、村(社区)确定了立法联系点,所有法规规章草案至少到2个以上社区直接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工作,深入推进政府立法协商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三)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市政府颁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按要求及时向国务院、省人大、省政府、市人大报备。市政府法制办共对各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报备的30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三统一”制度和有效期制度,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督促检查,对9个区(市)县和15个市级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进行重点抽查,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合规。
(四)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所涉政府立法制规的清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清理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开展涉及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市政府废止政府规章1件、规范性文件3件。开展全市“放管服”改革涉及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规章3件,修改9件,废止规范性文件862件,修改250件。开展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集中专项清理工作,修改规章11件,废止规范性文件308件、修改55件。加强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根据规范性文件立改废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五、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一)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完善政府重大决策机制,修订《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严格落实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范围、标准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合法性审查,全市共办理文件、协议、合同等合法性审查9996件次。
(二)有效推进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健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风险评估主体,细化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公共财政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标准,印发《成都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市级重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成都市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状况评估办法〈试行〉》,不断提高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能力。
(三)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法律顾问队伍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专业优势,保证政府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年政府法律顾问共提出法律意见500余件。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完成新一届政府法律顾问的聘任工作,确保法律顾问工作质量。
六、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政务公开的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四川省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出台《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深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全年,主动通过全市网络平台公开各类政务信息400余万条,办理公开申请7000余件,公开解读信息5200余条,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公开率100%。我市政府透明度位居全国前列。
(二)深化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探索基层党务、政务、财务、村(居)务一体化公开模式,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覆盖各区(市)县、374个镇街、4260个村社,公开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12万余项,平台访问量突破1亿人次,打通了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持续强化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管。将行政审批外的6182项非涉密行政权力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运行平台,全年全市网上办理60万余件,其中市本级10534件,按时办结率100%。落实行政权力运行电子监督办法,每个工作日对行权平台督查1次,督办报警预警信息300余条。建立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向“成都信用”“信用中国”网报送行政处罚信息2.85万余条。
(四)制度化推进网络理政。健全网络理政制度机制,持续优化市政府网络理政平台系统,开展“网络理政·真情面对”、民生诉求社会评议,推进基层网络理政第三方评议。每月编印《中共成都市委书记信箱群众来信综合分析报告》和《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运行分析报告》,分析通报群众来电来信办理情况,积极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全年网络理政平台累计收到群众来电来信236.3万件,回复办理率99.2% 、诉求解决率84.1%、群众满意度86.7%。12345市长公开电话荣获“百分百接通”奖和“先锋”奖,成都网络理政创新实践被评为“2017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力保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推进试点区(市)县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崇州市大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以信息化促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化、智能化,创建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崇州模式”。推动整合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执法队伍,在19个区(市)县设置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在全市所有区(市)县推行,实现“一个印章管审批”。
(二)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大对金牛区全国试点工作的指导力度,专门召开专题会研究金牛区试点方案,实地加强调研督促,指导完成方案起草工作。金牛区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可互动”的执法公示载体,“全留痕、可追溯、信息化”的执法全过程记录平台和“法制前、集体议、会议定”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模式,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总结金牛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召开全市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座谈会,出台《成都市行政执法公示规定》《成都市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成都市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规定》,以制度保障和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此项工作在国务院法制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期检查中得到检查组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进入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三)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力度,指导督促各区(市)县和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分类制定和细化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印发《关于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对双流区、崇州市等8个区(市)县进行抽查,确保配套制度完备,抽查比例和频次合理,实现随机抽查事项100%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行风监督员全程监督“双随机”抽查,有效促进行政执法的公开、透明。全市共计12872事项列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082301个监管对象列入监管对象名录库,20132名行政执法人员列入检查人员名录库。
(四)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全市共开展执法检查60万余次,实施行政许可 291.88万件、行政处罚1996.67万件、行政强制28.09万件、行政征收565.28万件、行政检查 73.66万件、行政确认299.85万件、行政奖励2484件、行政裁决11588件、其他行政权力事项 522.31万件。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印发《成都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专项工作目标考评实施意见》《成都市开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和“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指导、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全年,行政执法机关向“两法衔接”平台报送行政处罚案件3.2万件,通过平台向公安机关移送涉罪案件330件,公安机关立案189件。
(五)强化行政执法活动监督。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全市共组织对20万余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案卷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及时反馈通报问题、督促整改,提升全市行政执法案卷制作水平和质量。严格行政执法人员准入,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组织开展全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清理和行政执法证审验,共清理、审验15839人,其中546人未通过。组织开展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共43余期,共3000余人,新颁发行政执法证件4588件。
(六)深入推进错时延时执法。在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食品管理、工商管理、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监察、旅游市场及文化市场等11个部门和系统开展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坚持精简提效,优化工作时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错时延时服务窗口办件总量36.6万件,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更撇脱,实现“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市场在哪里、监管就到哪里”,确保执法无盲区、监管全覆盖。
八、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切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全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431件。健全行政复议审理机制,推动行政复议案件公开审理和行政复议委员会专家审理,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审理会议,对重大疑难行政复议案件进行集中研究,增强行政复议透明度和公信力。开展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工作,集中对全市30个行政复议机关的90件行政复议案卷进行集中评查,提升办案质量。积极配合上级行政复议机关做好复议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复议机关复议决定。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认真履行行政应诉职责,全市共办理行政应诉案件4200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强化行政应诉工作,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认真做好答辩举证工作。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沟通互动,主动化解行政争议。召开全市行政应诉工作专题会,研究行政应诉工作情况,建立行政应诉定期通报、专项目标考核、定期沟通等制度。建立行政应诉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将行政应诉工作纳入市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
(三)加强行政调解和仲裁工作。深入推进专项调解,健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提升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合力化解水平。全市共受理行政调解4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进一步完善仲裁机制建设,规范仲裁行为,提高民商事仲裁的公信力。成都仲裁委共受理案件1220件,审结1143件,案件标的额54.26亿元。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做好成都仲裁委换届工作,加强新聘仲裁员业务培训。
2017年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放管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政府立法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和应诉能力亟需加强,行政复议应诉队伍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政府法制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少事多矛盾突出,与承担的职责不适应。2018年,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自贸区法治保障,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

洋溪镇开展危房改造验收工作
鹤舞高原
全市金融体系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召开
秦皇岛开发区领导调研企业发展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失联2月的滴滴顺风车司机被找到 已不幸遇难
[法制办]关于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洛阳市妇联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搭建平台为妇女权益护航
剅河镇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突击检查!番禺区5家校外培训机构被关停
莱芜供电公司:元宵花灯亮 佳节保电忙
【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创城”大家谈】宋书平: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
常务副县长张福增现场督导调度重点项目观摩准备工作
盘点春节出行:天津铁路发送旅客近58万人次 图
桦川开展“关注小环境 共享大健康”主题活动掀起市民奉献日热潮
世阳电机建成全省唯一电机产品检测机构
沙岭村灌渠通畅惠百姓
李继保家庭:让读书的风尚在水泊大地流行起来
三门县司法局服务网络电商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宿迁市召开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推进会
省运会高尔夫球比赛收杆 各项成绩火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