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春秋 书写时代


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恩施日报》报头更换。
本报记者杜瑞芳 实习生符月莹 张海清
伴随着解放恩施的隆隆炮声诞生的《恩施日报》,历经风雨沧桑,马上将迎来七十华诞。它是州委机关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刊较早的报纸之一。
《恩施日报》始终与党和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真实地、本质地、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全州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艰苦创业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全州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村改革宣传报道 小报上演大戏
今年78岁的李廷志,1969年春进入恩施日报社。2000年退休后,他仍笔耕不息,编修社志,阅评报纸。40年如歌岁月,他参与见证了恩施日报社改革发展的轨迹。
“改革开放前后那几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我记忆深刻。”李廷志欣慰地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多年的禁忌,带来的是思想大解放,报纸在宣传上不再跟风跑、随大流,坚持实事求是,宣传政策,服务人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改革是主题之一,部分群众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心存疑虑,对“大包干”还争论不休,当时的《恩施报》从批“左”入手推出一些典型报道,帮助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党在农村的政策落到实处。
谈起当年的报道,李廷志如数家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报纸上连续3个月开展“瓜藤上屋”讨论,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称赞这个讨论是《恩施报》解放思想的“纪念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落实好的政策当成“资本主义尾巴”进行批判的杨家坪毁苗事件,《恩施报》率先披露,予以批判,迅疾成为全国媒体的报道焦点……
“《恩施报》在宣传农村改革中勇立潮头,凸显自身的拨乱反正,在宣传报道上求真务实,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不再与大报雷同。”李廷志信心满满地说,“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从本地实际出发,搞好宣传报道,小报也能上演大戏。”
上世纪90年代,《恩施报》几经更名为《恩施日报》,沿用至今。媒体已呈现多元化,那时的《恩施日报》仍然是隔日刊,四开四版“。一张薄薄的报纸,承载的内容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党报的信息权威有所削弱,主流媒体阵地逐渐示弱。”李廷志说,“‘新闻立业,内容立报’是解决党报困境的关键所在。”
李廷志告诉记者,《恩施日报》从1996年改为日刊,仍是四开四版的小报;1999年扩版为对开四版;2008年,对开八版的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几次扩版的《恩施日报》,版面经过多次重大调整,内容成倍增加,更加绚丽多彩。翻开这张报纸,本地新闻做足做透,国内外新闻大事毫无遗漏,在时政、经济、社会及深度报道上有了更广更深的扩充。报纸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出新出彩,周密组织重要专题报道;改进一版,完善专刊,办好专栏,深化“走转改”,加大采编改革的力度,报道的时效性、可读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围绕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了不少有深度有分量的系列评论。
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报纸到彩色报,华丽嬗变的《恩施日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巩固和壮大了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开启了新时代党报的新气象。
一报一网喜添丁 融合发展稳步行
随着媒体快速发展,恩施日报社顺应时代潮流,先后创办《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恩施新闻网、恩施发布公众号、恩施晚报公众号,奠定了日报、晚报、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试办了5年的《恩施日报晚报版》,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恩施晚报》呱呱坠地,以“为百姓解愁,为政府分忧”为办报理念,一经面世,即以亲民的清新风格赢得市民读者的喜爱。
“《恩施晚报》创办以来,始终以开阔高远的视野、丰富细腻的笔触,关注恩施事、宣传恩施人,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李廷志说,“《恩施晚报》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加压,自我嬗变,优化报纸形态,方便读者阅读,提升广告效果,内容功能分块设置,版面布局环环相扣,加之全彩印刷更富有层次感,品牌特性更为突出。如今,创办18年的《恩施晚报》已成为恩施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主流都市报。”
2004年11月,恩施新闻网正式开通,它的开通,标志着恩施日报社的媒体传播能力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恩施新闻网是我州的综合门户网站,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致力于发布权威新闻信息,展示恩施魅力,宣传恩施发展成果,成为恩施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网站设置有多个信息频道,其中文化频道曾被评为湖北省十大互联网的品牌栏目。
恩施新闻网还承担着州政府门户网站的运维,该网站是州政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被列入全国地市政府百强网站。
恩施日报社从单一日报扩充到晚报、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不断走向辉煌,是报社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创新的体现,也离不开为此辛勤工作的报人。
“人,才是报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李廷志说,改革开放之初,报社职工只有40多人,虽然其中没有几个大学生,但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着为报纸写好每一行字的精神。报社事业快速发展,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如今130多人的队伍,其中编采人员近九成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从事报纸的采访写作和经营管理,人才济济、积极进取,已经走上了数字化办报、网络出版的新时代,这是恩施报业的希望所在。
“铅与火”到“光与电”技术进步推动报业发展
陈旧的印刷设备、报纸的黑白面孔,纸和笔的传统文字处理方式,往往把“新闻”变成“旧闻”……这一切,怎能适应现代报业的发展趋势?
从1990年开始至今,恩施日报社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技术改造。28年来,恩施日报社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直到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印刷设备的现代化。
53岁的谭平,在恩施晚报从事校对工作。1983年12月,他成为恩施日报社印刷厂的一名工人,负责排版印刷。
铅活字版印刷术是用铅、锑、锡3种金属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的。字模是用铜或其他金属制成的,一般是凹型字符的铸字模具,字模有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和五号字、小五号字等不同字号。当时,报社汉字所使用的单字很多,分为常用字和部位字。分别放入字盘内,存放在两排字架上,1000多个常用字存放在字架中间。
“最难的是捡字工需要把上千字记下来,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把字都抄写下来,每天都背。”谭平告诉记者,拣字是一项眼、手、脚并用的体力活,对着稿子去字架上拣字,将文字、标点符号从字架的字盘中拣出,按照先后顺序放在手盘中,拣集成完整的词句和文章。必须将每个字的位置牢记于心,才能准确操作。由于字模太多,为了找出当天要用的字模,两个拣字工需要花费半天时间,最快也需两个多小时才能做出清样。铅字排版工作由手工完成,如果发现字库中没有的字,则需另行刻字、排版、上机印刷、切割、装订……
1996年,恩施日报社完成了从铅字排版到电脑激光照排的跨越,用“光与电”取代了“铅与火”,实现了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网络化。这是数字化工艺在报纸印刷中初显威力,排版速度提高数倍,差错率下降,版式组合大大丰富,出报周期缩短。
当现代化编采办公设备全面更新升级,文稿微机处理和编、排、校网络办公终于实现;当采访手段逐步改善,记者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迅速传回,及时见报,“新闻”不再是“旧闻”,新闻内容更有可读性,报道方式更加灵活;当双面彩色印刷机投入使用,彩印的《恩施日报》《恩施晚报》,让读者的视觉享受更加完美,成为商家与客户的广告首选;当恩施新闻网开通,传播能力进一步扩充延伸,在我州对外宣传上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报社不断发展的需求,2017年国庆前,恩施日报社迁入位于州城金桂大道的传媒大厦,这座大厦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成为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链接:
●《恩施日报》创办于 1949 年 11 月 21日。创刊时,名为《恩施新闻》。
●1968年成立地区革委会后,于1月26日用《恩施报》的报头出刊。
●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同天,报纸改名为《鄂西报》。1984 年 4 月 6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鄂西期间,亲笔为《鄂西报》题写了报头。
●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报纸于1996年11月21日,改为《恩施日报》。

“厕所革命”的湖州示范
三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龙文:加强铁路安全宣传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47岁医学女博士英年早逝 350万遗产被八旬父母捐出
中澳自贸协定生效满2周年 出口红利凸显
笔耕春秋 书写时代
市民政局召开全市民政工作年中推进会
人大代表下乡走访提出发展“金点子”
全面了解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新“家底” 我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始
扎实做好拆墙透绿工作
我市新增3个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
市领导开展巡河工作
崇左产业聚集区正在崛起
永定区:提质加速 谱写征地拆迁工作新篇章
【三抓三比、十项竞赛】中纺粮油(福建)有限公司产销两旺 
杨洪波率队赴我市开展调研
太焦高铁大岗隧道顺利贯通
南湖区“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天涯区抱前村脱贫户周家忠:从穷到吃不起早餐到脱贫奔小康的蜕变
秀洲公路部门“路政宣传月”系列活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