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十堰日报)通讯员 朱继利 张飞 王雅琼 彭金燕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解决“三农”短腿短板问题作出的战略安排,这也是各级政府和身为脱贫主体的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方向和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
王清义:种植香菇尝甜头
“我现在发展了12000袋代料香菇,一年下来收入6万元不成问题,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近日,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长滩河村3组,村民王清义一边挑选出坏了的菌袋,一边乐滋滋地向笔者算着今年的收入账。
64岁的王清义是长滩河村人,家有7口人,他自己患病,61岁的老伴也常年患病,大儿子和小儿子因交通事故造成伤残,儿媳整天只能照顾丈夫顾不上干农活,两个孙子正在上小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王清义身上,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的。
学技术尝尽苦头
“万事开头难,熬过那段最难的日子,过后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2013年,看到别村的村民种代料香菇,在我看来这个技术比挖地、除草轻松得多,而且种植方法简便,生产成本低,投资小,见效快,心里便萌生了种代料香菇的念头。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真正去接触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件看着容易做着难的活儿。一开始自己少量试种,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种代料香菇上。从备料、消毒、发酵、装包、接种,到蒸锅、建棚、上架,都非常仔细。特别是蒸锅需要白天黑夜连续奋战,火不能熄。第一次试种的时候担心技术不够成熟,所以不敢多种,只种了1000袋,但因在原种培育这个关键阶段消毒不到位,出现绿霉,导致发菌失败,第一次试种以失败告终。”王清义回顾自己种代料香菇学技术的经历。
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王清义的积极性。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后,他虚心请教技术人员,找了些种植香菇的书籍,一边看一边实践,开始了第二次试种。在发菌的日子里,他几乎不敢合眼,生怕有一丝疏忽,导致再次试种失败。当看到代料长出了一个个小香菇,他所有的疲劳和担心一扫而光。“第二次的试种存活率达到80%以上!”王清义笑着说。
扩产业走上致富路
2014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全面吹响。王清义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走访入户精准帮扶。帮扶干部了解到王清义懂食用菌种植技术,又上门实地了解他近年来发展大棚香菇的情况,随后鼓励他扩大规模。
2015年春,王清义家种了8000袋香菇,当年收入4万多元。2016年他种了10000多袋香菇,收入5万元。几年的苦干之后,他添置了不少生产机械,此时扩大生产就更容易了,他家的香菇种植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也显著增长。2017年,他种植香菇12000万袋,收入6万元。
2015年9月,按照当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选择自建新房,国家补贴3万元,王清义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起了100平方米的新砖房,镇政府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家里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政策真是好啊,你看看,门前宽敞的公路,这些电线都是新架设的,自来水也送到了屋里,闭路电视和网络光纤也安装到位,家里可以上网了。”王清义指着眼前的新变化兴奋地告诉笔者。今年,他还有着新打算: “我准备把房前屋后收拾一下,把门前的20多棵樱桃树管理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吃农家菜、品农家小水果,感受田园生活,我家的收入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传技术帮扶贫困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清义老人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执着的追求,经过几年的辛苦摸索,积累了丰富的香菇种植经验。配料、拌料、装袋、消毒、接种、菌袋培养、出菇管理、采菇、烘干各个环节,他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来做,确保菌袋感染最少、香菇产量质量最佳,卖出个好价钱。每到种菇期间,他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忙碌在棚架之中,翻袋、割袋、采菇,晚上回家还要烘干香菇,抽空还要学习,为发动周边农户发展香菇产业献计出力。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小康路。”在搞好自己产业的同时,王清义没忘记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时时关心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几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术无偿地传授给村民,将自己所购置的机械设备借给种菇的农户使用,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同村张国斌也开始发展香菇,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刘成怀:养殖路上找出路
“哎……党的政策好啊,党的政策棒,党的政策让我们农村大变样;我的羊儿肥,我的羊儿壮,我的羊儿帮我奔小康……”一首自编自唱的山歌唱出了刘成怀心中的喜悦。这是近日笔者在丹江口市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 (简称大沟林区)稻田坪村耳闻目睹的一幕。
位于大沟林区西北部的稻田坪村,山高路远,山体岩石裸露,土地贫瘠,人多地少,近千名群众一度在贫困线上挣扎。
“全家4口人,仅有2.2亩口粮地,天天都在挨饿……”年近花甲的刘成怀,提起以前的日子,唉声叹气。
2003年,刘成怀看到外地人在本村投资开矿,通过一番运作,他也开了个煤矸石矿,经过两年的经营,手头有了8万元积蓄,但一次安全事故使他赔偿了6万余元。同时,林区根据有关政策,一夜之间关停了所有无证小矿企业。矿洞关停后,刘成怀几次再创业,但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一双儿女也逐渐长大,生活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借风扬帆开大船。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启动,刘成怀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兑现和包户干部的激励,刘成怀喜出望外,信心十足,结合自身条件,冷静思考后,筹集资金6万元,到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一次性买回52只小山羊,当起了养羊专业户。
羊买回后,刘成怀整天不是割草就是拌料,悉心照料每一只小山羊,天天与羊为伴。经过两年的努力,2016年他的羊发展到160余只,当年出售部分成年羊,收入2万余元。2017年底他又出售部分成年羊,收入近4万元,目前还存栏210多只羊。通过养羊,刘成怀实现了脱贫致富梦。现在在稻田坪村,刘成怀成了全村的 “羊明星”,人见人夸。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不断增强,目前全村已有养牛大户4户、养羊大户5户、中药材种植大户4户、养蜂大户1户。
张兵:身残志坚不放弃
“你问我认识张兵吗?哪能不晓得!他们这一家子,唉,真难!要不是有张兵这个后生在支撑,他们家的日子这辈子都不可能过得像现在这样红火!”5月4日,在丹江口市均县镇老龙沟村村口,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老大爷向笔者提到身残志坚的贫困户张兵。
张兵全家8口人,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幼儿嗷嗷待哺,三位主要劳力均是残疾人。 “前些年,家里困难得很,我还没上完学就出去打工,没文化,只能到砖厂打工,谁知道在2002年的一个上午,我的左手被搅拌机绞住,最后虽然保住了手臂,但这条手臂也算是废了,从那以后,我一蹶不振。这一大家子的生计就落在我弟弟的身上了。眼瞅着弟弟终日忙碌而日子仍不见起色日渐消沉,我告诉自己必须得振作起来!”张兵告诉笔者。
2014年,帮扶干部会同老龙沟村两委反复研究张兵一家的情况,最终决定建议张兵养羊。张兵听了大家的建议后,反反复复思考了许久,终于咬牙决定试一试。可是,养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养什么羊?到哪儿买?怎么喂养才能长得更好?这一系列问题让张兵头疼不已。这时候,丹江口市住建局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张兵的困难,立即发动包户队员们的亲朋好友联系养羊基地采购小羊,又邀请畜牧等部门多次上门指导养殖技术,为张兵的养殖路披荆斩棘。 “多亏了大家的帮忙,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张兵感激地说。
“主要是你自己能吃苦!”该村党支部书记汪智勇说。养羊是个苦差事,羊跑得快,喜欢爬坡上山,张兵也只好跟着爬山。由于身体平衡性不好把控,张兵经常从山坡上摔下来,身上被荆棘划得到处都是血口子。
虽然不容易,但是张兵始终不放弃。到了母羊要分娩的时候,哪怕是白天放羊摔得伤痕累累,到了晚上,他也要亲自照看即将分娩的母羊,瞌睡了就在羊圈里打会儿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6年开始,张兵家每年都出栏30多只羊,年收入3万多元。截至目前,张兵家里还有35只羊,2018年计划出栏40只,预计收入5万元。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贫穷不可怕,残疾不可怕,只要你辛勤劳动,就一定会获得回报!”张兵说。
日照市实验三小举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分析会
南沙创建党员时间银行 群众路线走出新鲜范儿
禁渔期非法电鱼 男子被罚投放1.5万尾鱼苗修复生态
贵阳市2018年市、县、乡三级机关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公示
柏杨高渡河水库验收 可满足15个村灌溉及饮水
别了,穷帽子!
两岸青年人才交流在闽创业就业心得
技术创新不能替代“亲情温度”
一图读懂我省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蔡振红:守护好耒水让老百姓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绿满温州 去年新增9处省级湿地公园
[公安局]交警部门强化客车管理工作深入推进“防事故、保平安”专项行动
宝坻区全力推动“创城创卫”工作开展
湖南省第三环保督察组向岳阳市开出4份督办单
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宗家桢检查督导杞县二环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德州举办家庭农场科技联盟年会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2018年政务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沈政办发〔2018〕99号)
四价宫颈癌疫苗来了 合肥女性今起可以接种
黄岩港航节前筑牢廉洁防线不放松
3月哈市肉蛋菜价格下降明显平均菜价跌破4元,地产温室菜快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