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看最高法对“套路贷”诈骗如何亮剑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刘扬涛
针对一些地方不时曝出“套路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非法侵占财物的“套路贷”诈骗犯罪正式亮剑。
亮剑一:定性某些“套路贷”为新型犯罪
早在今年4月份,有关部门就针对“套路贷”发出《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
然而,“套路贷”并未偃旗息鼓,从网上最近曝出的“套路贷”案件来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借款几百元欠下几十万元”的案件,令人瞠目。
对此,通知明确指出,社会上不断出现披着民间借贷外衣,通过“虚增债务”“伪造证据”“恶意制造违约”“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财物的“套路贷”诈骗等新型犯罪。
这里旗帜鲜明地指出,某些“套路贷”并非一般民间借贷纠纷,而是有预谋的犯罪。区分普通借贷纠纷和犯罪,正是惩治“套路贷”诈骗犯罪的司法前提。
通知要求,人民法院要切实提高对“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行为的警觉,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与诈骗等犯罪行为的甄别。
亮剑二:严查“套路贷”诈骗做局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律师熊定中表示,“套路贷”往往披着民间借贷的虚假外衣,以“无抵押、迅速放款”为饵吸引受害人,并哄骗他们签下高于所借款项的欠条,还款过程中“套路贷”团伙会以电话故障、系统维护为由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之后就以“违约”为名收取“天价”滞纳金、手续费,最终通过暴力催债、提起虚假诉讼等手段来侵占借款人财产。
这一分析,揭示了某些“套路贷”诈骗做局的全过程。
“‘套路贷’的可怕之处在于,犯罪嫌疑人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熊定中指出,在许多“套路贷”案件中,受害人往往拿不出被套路的证据;相反,有备而来的“套路贷”设局人却能通过在借款合同中设置大量陷阱,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对此,通知提出,要加大对借贷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力度。人民法院要结合款项来源、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判断借贷的真实情况。有违法犯罪等合理怀疑,代理人对案件事实无法说明的,应当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有关案件事实接受询问。要适当加大调查取证力度,查明事实真相。
从借贷的真实情况入手审查,无疑是揭开“套路贷”“画皮”的根本。
凝心聚力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加速成型
南充华荣路下穿隧道现雏形,下月完工!
人工湖13只鸭和天鹅无端失踪
卫滨区:信访局稳步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工作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热浪来袭 预防中暑
看最高法对“套路贷”诈骗如何亮剑
周江勇书记调研西站枢纽项目现场
8次违法的小车被拦,司机竟还“醉着”
平度市全面排查接送学生车辆
泰和729名货运司机找到“娘家”
淄川区生态淄川建设调度会议召开
庆安全面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北京“黑巡游车”明起最高罚5万元 “黑摩的”将直接没收车辆
阳湖社区开展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龙岗区人大代表到龙岗街道调研视察
防蚊灭蚊 预防登革热传播
德阳5名运动员将出征雅加达亚运会
市妇联:召开“维权地图实案分析”暨婚调工作培训会
环城路新增8套电子警察 专抓机动车跨压白色实线变道
产业脱贫县区行渭滨篇| 搭上产业脱贫快车 集体经济成致富“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