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再升级


以文载城,传承城市文明基因
——铜川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再升级
铜川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是外地人对铜川的评价。
是的,沿着历史长河溯源而上,这里是一代药王、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里,这里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范宽的家乡,这里有1400年不息的耀瓷炉火,大唐玄奘法师译经创宗的圆寂地……近看这里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茅盾文学奖《平凡世界》的原型之地,是文学大师贾平凹《废都》的写作地,这里的农民画、剪纸艺术更是走出了国门……
从拥有西部能源建材基地、“亚洲最大的水泥厂”所在地、“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铜川一度从输出与贡献变为困窘和负担。但,从古至今,这片孕育文化的热土,从未失去奋进的热情。近年来,带着壮士断腕的决心,铜川开始城市转型,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以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城市转型发展。你看,虽时值酷暑,公园里的歌声、乐器声却日日不断,翩翩起舞的身影多姿多彩;广场上,秦腔段子你吼我吼大家吼,一声赛过一声高,天天戏曲不断;乡村大舞台上,你家我家大家,经常有说不尽的身边事,演不尽的身边人……
生活在铜川的人说,这里是一个艺术的天地,天天有演出,月月有好戏。熟悉铜川的人都说,这种让人心生幸福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铜川的自信。
“五个铜川”唱响了铜川的文化自信
作为工业化起步早、程度高的城市,铜川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煤城歌会”曾风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上世纪90年代起,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书画展览、周末剧场、春节文化广场、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等活动连续举办。这些活动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内容单、形式散、档次低、影响小等不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水准的提高,原有活动已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胃口”。2012年,市文广局对铜川的历史、地域、市情、民俗综合研判,立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对各类活动整合提升,积极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影像铜川”五大品牌。
近三年来,我市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以“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为主题,成功举办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春节广场文化活动、“放飞梦想铜川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铜川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秦声飞扬”戏曲专场等系列文化活动,受惠观众达30万人次。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750场将歌舞、戏曲、小品等文艺节目送到全市各乡镇、社区、广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围绕“诗画铜川”相继举办“360°看铜川·我的家乡”和“360°看铜川·我的父亲母亲”群众摄影作品展、2018“迎新春”铜川市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等系列文化活动;围绕“书香铜川”连续举办“三秦书月·书香铜川”读书月活动,开展了经典诵读、诗歌朗诵、精品图书展销、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影像铜川”,我市主导在铜川境内选景拍摄的环保题材电影作品《塬上》于2017年6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故事片,9月份又在呼和浩特荣获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小成本最佳故事片提名奖和新片奖;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孟姜女》已获得全国发行许可证,将在各大卫视动画片时段播出;今年5月《我在耀瓷小镇等你》(原名《陈炉之恋》)也在耀州陶瓷文化产业园举行了启动仪式。
如今,铜川市文化供给内容丰富多彩,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灵活,服务保障更加有力。通过实施“五大品牌”文化工程,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使得“铜川大地全年四季歌声不断,广场和舞台上永远跃动着欢快的舞姿,展厅和图书室常年飘散着书画的清香。”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根据近年来陕西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铜川群众对铜川“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评价”的工作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而群众的满意与点赞正是文化品牌创建工作最大的成果!
“互联网+”文化服务拓展了铜川的文化视野
“以后想看热门图书再也不用自己花钱买了。”一位享受到“你看书、我买单”图书服务的孙姓书友如是说。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你看书、我买单’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读者在铜川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指定网站可免费在线购买想看的图书,就像淘宝购物一样,但不用付款,看完后按时归还到就近的图书馆即可,铜川图书馆会统一为这些书买单。”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其中,借助文化“三下乡”活动,让地处偏远地区的群众无差别地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切实延伸了服务半径。以图书借阅为例,铜川在市县两级图书馆实现“一馆办证、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与京东商城合作,实现了读者在线选购图书、书籍邮递到读者手中的“网购文化”服务。同时,构建了一个集图书馆、读者、图书供应商、物流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想看的图书,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解决了图书馆服务城乡差异大、覆盖率低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铜川,文化服务的“云端”正在与群众的“手机端”实现互联互通。今年3月初,作为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正式启动。“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有机整合了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广新局、文博系统、影剧院等机构的各类资源,建立起以铜川市文广新局为中心,以各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主导,各乡镇文化站为主干,各村级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终端的多层级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实时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数字文化服务。通过“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市民可以线上报名、线下参与包括演出、培训、展览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
创新服务传承了铜川的文明基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文化活动不再是过去文艺人才表演、群众欣赏的单一模式,人们参与、创作、展示的渴望愈加强烈。“今晚我登台”是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立足群众新需求的实际,打造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展演模式。“今晚我登台”即让群众当主角,登台表演生活中的人与事,讲铜川故事,抒家国情怀,目前已成为铜川市人人都知晓、人人可参与、人人都夸赞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模式,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普惠的参赛平台、有序的活动组织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挖掘利用铜川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明基因。我市利用铜川的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文艺精品和非遗文化项目开展巡演巡展,举办“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照金文化走出去”等文化联动活动。耀州区在传承和弘扬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的同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笔墨耀州”“书香耀州”“全民书法”为特色公共文化示范工程,用丹墨增添魅力,全方位展示和树立耀州新形象。他们通过文化广场地书体验活动、“一天一字”柳体书法动漫推送、柳体书法进课堂、柳体书法展览等系列举措,形成了耀州区人人知柳体、人人学柳体、人人尚艺术的“全民书法”艺术氛围,成为耀州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铜川市确立了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之城项目,相继建成了耀州窑博物馆、玄奘丝路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30多处展馆。2016年又开工建设了铜川博物馆、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这些展馆通过展览、讲座、巡展等活动,在新的文化阵地上使铜川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立起来、走出去,成为“文化铜川”的新名片和新窗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铜川从打造“五个铜川”品牌文化活动、“互联网+”文化服务拓展到创新服务,文化之路越走越稳当,越走越有力。随着药王文化、耀瓷文化、革命文化的深入挖掘,铜川的文化“基因”一定会根植于城市发展之中,给城市留下厚重的文化印记,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报记者 刘西艳 吴洋凯)

崇左举办第十四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
遂宁市第四届创客大赛正式启动
得知她家的难处 一群人忙里忙外
7月我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起 处理21人!
靠劳动创造财富 做励志脱贫模范
铜川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再升级
6岁孩子被发现独自在街边 多部门众爱心人士转发朋友圈帮助女孩回家
我市最大公共服务设施黄冈市综合馆工程开工
淮北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举行
拓展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
顺德乐从镇携名企在雷州举办扶贫招聘会 最高月薪达9000元
市领导分别参加指导县(市、区)委 “讲严立”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鼓浪屿五景点可扫码购票 购票后30天内有效
喜迎省运会 27个比赛场馆实现无线信号全覆盖
芦山县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座谈会
禅城拟建新时代少年学习所
泰州市物价局关于明确有线电视配套工程费优惠政策的通知
聊城举行2018年校园招聘会
“浙大”樱桃 江山红
徐州经开区精神文明建设暨首届“金龙湖榜样”表彰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