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烟台创新星图②泰和新材:用创新扛起民族工业大旗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烟台创新星图②
泰和新材:用创新扛起民族工业大旗
 泰和新材生产车间
    烟台新闻网10月15日讯(ymg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王聪 王丽娜 摄影报道)昨日,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和新材集团”)布局宁夏宁东的对位芳纶项目正在进行土建地基施工,该项目投产后,对位芳纶产能将达到4500吨/年,居全球前四位。公司现有氨纶产能75000吨/年,居全球前五位;间位芳纶产能7000吨/年,居全球前二位,芳纶纸2200吨/年,居全球前二位,行业领军地位更加稳固。
    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烟台氨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率先从国外引进氨纶生产技术,全面自主攻克氨纶产业化技术难关,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泰和新材集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
    “正是对自主创新的孜孜以求,让泰和新材集团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导者地位,成为烟台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自主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灵魂。”烟台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表示。
    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氨纶技术封锁
    如今,泰和新材集团早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不过,在三十年前,这种情况还难以想象。
    彼时,泰和新材集团还叫“烟台氨纶”,国内氨纶、芳纶需求也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受制于人。从烟台氨纶到泰和新材集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史。泰和新材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了氨纶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芳纶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的转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烟台氨纶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氨纶生产技术,1989年10月,氨纶一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纽士达横空出世,填补了国家空白,烟台也成为中国氨纶的发祥地。
    “二期工程我们本来是打算继续引进的。但是外商看到我们一期工程效益好反悔了,提出引进的话要再交一次软件费,还要求支付非常高的技术提成费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让我们一下子清醒了,依靠重复引进永远得不到最新技术,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总是被人卡着脖子,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朱允铎告诉记者。几年间,氨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时,对高新技术进行消化和创新,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取消原有的引进计划,对一期工程的引进设备进行改造、扩建,以技术改造替代新建二期工程。
    从工艺设计到设备选型,从原料替代到品种开发,泰和新材集团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全面攻克氨纶产业化技术难关,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那会,我们的纺丝机虽然是进口的,但机器内部经过了技术人员的巧手改装,搅拌系统是国产的,软件工程是自行设计的。”朱允铎告诉记者,1995年,由泰和新材集团自主设计、自主安装、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的氨纶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
    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泰和新材集团在这条道路上也走得愈加铿锵———2001年“氨纶纤维产业化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凭借这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泰和新材集团多次实施技改扩建,每次扩建都是一次工艺水平的提高、设备装置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泰和新材集团已经掌握了第五代氨纶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纽士达在中国氨纶行业的领先地位。
    形成国内唯一最完整芳纶产业链条
    不满足于“一个产品打天下”,泰和新材集团在持续提高氨纶技术和产能的同时,将目光聚焦到国家战略急需的高性能纤维———芳纶。
    在相继攻克聚合分子量在线控制、纺丝凝固条件控制及牵伸比分配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后,泰和新材集团最终形成具有完整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2004年,一举完成年产500吨间位芳纶产业化项目建设,实现了间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芳纶生产国之列。
    作为曾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间位芳纶的研发成功,在泰和新材集团创新发展之路上还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司突破了此前仅以氨纶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开始专注于产品结构的丰富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布局。眼下,泰和新材集团已发展起上至精细化工,中至芳纶纤维,下到芳纶纸及芳纶织物为主体的芳纶产品集群,形成国内唯一的最为完整的芳纶产业链条,拥有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三大产品板块为主导的十大产品体系。
    如今,走进泰和新材集团展馆,从曾经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代高品质氨纶纤维,到间位芳纶本白短纤、原液着色纤维、间位芳纶长丝、对位芳纶长丝、芳纶短切纤维、芳纶浆粕等一系列在全国乃至于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纤维产品呈现在记者眼前。这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纤维,做成除尘滤袋,能过滤掉炼钢、水泥等高污染企业产生的高温粉尘;做成消防服、作战服,能有效避免战员烧伤烫伤;做成蜂窝夹芯材料,又是高速列车、飞行器的理想结构材料……
    “在去年举行的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式上,武警特战方队佩戴的头盔就是以我们的对位芳纶为原料做成的。”泰和新材集团党委副书记徐立新不无骄傲地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泰和新材集团参研的多款装备也亮相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
    据了解,目前泰和新材集团的芳纶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安全防护、国防军工等领域,在安全防护等一些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可达65%以上。不仅如此,泰和新材集团还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0余项,始终保持了行业的领军地位。
    “未来泰和新材在芳纶应用领域将着力推动安全防护、国防军工和新工业用途三大市场。”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告诉记者,仅在国防军工市场,泰和新材集团正在参与的项目就达到了50余个,涵盖了武器装备和单兵防护等领域,而包括新能源汽车、高铁、动车等新工业用途领域也将是泰和新材集团未来持续看好的细分市场。
    代表高性能纤维行业参与全球竞争
    梳理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创新一直伴随始终。
    在“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的循环研发模式引领下,该公司始终保持年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在国内率先实现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的产业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使烟台成为我国氨纶、芳纶、芳纶纸的发祥地,彻底扭转了国内氨纶、芳纶需求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眼下,泰和新材集团副总经理马千里正率领着自己的技术团队致力于新一代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工程化,“新一代高性能纤维的力学强度比现有芳纶能提高50%,耐火阻燃性能提高一倍。”马千里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参与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要面向高端个体防护、公共安全和智能穿戴等国家战略需求。
    在马千里看来,一流的人才团队是企业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整个研发团队共拥有核心研发人员148人,平均年龄为40岁,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2%。
    研发平台建设也是推动该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的最大支撑力。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打造出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
    凭借在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及应用开发方面的亮眼表现,泰和新材集团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20余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件,占领了技术制高点。
    在生产工艺创新升级的同时,产品研发也是泰和新材集团重点发展方向。未来五年,公司年研发投入仍将占营业收入5%以上,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新产品11个以上、新技术8项以上,申请专利35项以上、获得授权专利12项以上,新增注册商标3项以上。
    着眼未来,泰和新材集团在技术创新上还将不断加码———未来五年将投资90亿元,在现有氨纶、芳纶生产技术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和装备升级,打造烟台和宁夏宁东“双生产基地”,构建氨纶、芳纶“双产品集群”,提升规模、技术“双领先水平”,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快递包裹遗失 民警及时寻回
雨山区发经委纵深推进“四送一服”工作
马王堆街道开展学校(幼儿园)卫生、食安监督检查
十堰住房公积金新系统今日上线运行 让职工办事最多跑一次
关于王冬等14人申报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进行公示的通知
壮阔东方潮 烟台创新星图②泰和新材:用创新扛起民族工业大旗
教授公交上猝死,属于工伤吗?
咸宁供电公司开展义务用电检查服务“开学季”
刘集中心校蔡湖小学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二)
合肥光源(HLS-II)正式启动恒流运行模式
展示风采 传播太极中国太极好少年大赛报名持续火爆
天气回暖 莱芜最高气温破20摄氏度
创文,志愿者在行动
省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城镇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沈亚男率队黄文辉出席汇报会
[经开区]加快产业转型 挺起实体经济脊梁——长春经开区加快创新发展,全力争当“六个排头兵”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建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规范建设行政执法行为
礼让斑马线 文明伴我行
地下管廊项目可配建停车场、商场
中国石油莱芜公司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
2018新春关爱行动“深圳是我家”活动启动 市领导和青年代表共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