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胡春娜 赵大明
仲春之月,风光正好。
周口,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汇聚之所,这座以“周家口”渡口起家的城市,曾在六百年间演绎过千帆云集、万船渔火的故事。岁月荏苒。如今,漫步古渡口,往昔岁月依然触手可及。夕阳洒在水面上,波光万点,古桥、船坞、垂钓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渡口春水图。
河流交汇之处,历史与现实之光,这座临水而居的城市,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一条大河向东流
与水相依,沙河、颍河合而为一的沙颍河像一条玉带,穿全城而过。
傍晚,与朋友来到一家名叫“石灰窑”的羊肉汤馆。客人不少。前台有几个伙计忙活着熬汤、配料、打烧饼,不到40岁的女店主操刀切着羊肉。她说自己已经在这家店干了20多年,也算是一门家传手艺,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别处的羊肉汤里,羊肉是切成片的,而这里是切成小块的,配菜是香菜和嫩豆腐块,入口鲜美。更让人觉得独特的是,这里的烧饼中间圆、两头尖,正面还用刀划三道,猜想可能这样烤得更透一些。至于具体有什么寓意,客人们七嘴八舌讨论了起来。有人说像纺锤,说明本地曾经纺织业发达;也有人笃定是一条船,而划的这三道,分明是一个“川”字,说不定是周口“三川汇流、漕运兴盛”的印记。
虽属戏言,但,河与水,早已与这里的人、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河堤长长的木栈道上,橐槖有声。抬眼看,柳枝吐绿,新花含苞,河水清清,蜿蜒东流。遥想当年:宛丘之上,鼓缶声声。翎丝翥翥,春水一江轻漾。昼如浦口,夜似汉口。舟船搭建起来的“船路”,北通许、汴,南行蔡、汝,西连漯、宛,东达周、阜,白帆如云,水鸟绕桅,纤夫的号子在宽广的河道上回荡。
河流带走了往昔,也迎来了新时代。近年,周口着力打造“一河两岸”,充分利用自然、亲水的理念,重新构建沙颍河的生态系统格局,使之成为贯穿城区的景观轴和生态轴,成为周口市区的标志性景观。
当朝阳露出地平线,三五成群的人们便迎着霞光来到这里,或散步,或跑步,或练习健身操。一些戏曲爱好者,随身带着录放机,边走边播放豫剧选段,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也有的情不自禁地对着河面高声大喊,亮亮嗓子,河道里荡起阵阵回响。
这些变化,周口市民张磊都看在眼里。早晨起来,沿着健身绿道跑到微微出汗,在岸边寻个长椅坐下,听涛拍岸,极目远眺,一个集水、岸、路、景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象,让他心情无比舒畅。“今年9月份的省运会就在我们这里召开,作为周口人,挺自豪的。”
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一条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为了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周口作出了成立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心港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建设内河国际港为目标,聚力营造以港兴市大格局,精心做好临港经济大文章,培育周口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沙颍河的漫长岸线上,一幅现代化内河国际大港的恢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历史变迁纵有沧桑,而河水味道仍是这个城市挥之不去的绵长记忆。
一方水土一方人
周口市的民俗专家王中民认为,河流与城市文化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诞生在一个流域的文化总是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尊礼睦邻、仁智内敛,谦诚包容、勤善忠勇,就是这片土地生活着的人们的鲜明个性。
在文昌社区,记者见到了75岁的杨秀英。在这一带,她可是个“名人”,邻居都亲切地喊她“杨大嫂”,平时有什么困难和心事,都会找她诉说。这家房子漏水了,那家门口的灯不亮了,她也积极帮助大家解决。一有空,还去社区服务中心找活儿干。她笑着说自己“爱管闲事”,邻居却说她是“热心肠”,提起她,人人竖起大拇指。
一树杏花墙内开,东风阵阵送香来。记者也经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看到关于“周口好人”的新闻。有长年坚持红色宣传的老党员韩其功,长期帮扶贫困家庭的普通高速交警王凯伟,在歹徒面前挺身而出的顾新,在困难面前勇于奉献的方志欣等。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物,用爱与温暖让城市成为文明之城、爱心之城,滋养出郁郁葱葱的爱心森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已是这座城市前行的力量。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提高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市品位越来越重要。
市民黄慧敏原来住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去年年底,她和丈夫范建国搬进了位于兴业路的临时安置房。
一进家门,屋里干净整洁,电视柜两边摆放着鲜花,墙上挂着书画,非常温馨。
爽朗的黄大姐热情地拉着记者,介绍安置房的情况。“为了城市发展,也为了将来生活更好,先在这里过渡一下,而且这里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由于丈夫范建国患病,原来的房子上厕所要跑几条巷子,非常不方便。这里独立卫生间,燃气、厨具一应俱全,让他们的生活便利多了。
据介绍,周口中心城区约40%的区域是棚户区,为了让人们早日住上房、住好房,宜居宜业,像黄大姐这样的居民都搬到了安置房。
采访结束,黄大姐一再叮嘱记者有空来坐坐,尝尝她的手艺。
安置房外,宽阔的马路,绿植花树交错。不远处,机械轰鸣,与人们的欢声笑语,汇聚成了一曲美好生活的希望之歌。
烟火深处有故事
当过往的人们喜欢上一座城市,不仅是因为它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外貌”,更是具有让人细细欣赏的韵味。
周口即是如此。
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的积淀,三川汇流的航运文明的滋养,形成了它独特的气质:既有阳春白雪的民族交响乐,又有点燃激情的流行演唱会;既有政府主导的文化节庆,又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秀。
当在大街上问人们,休闲娱乐都做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去“一元剧场”啊!
市民口中的“一元剧场”,就是现在的周末公益剧场。每逢周末,可容纳数千人的周口市人民会堂座无虚席。人们只需花一元钱,就可以欣赏到一台包括戏曲、歌舞、小品等十多个品种在内的文艺演出。
周口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成东介绍,刚开始时,以老年人居多,后来青年人和孩子都来了,剧场里涌满了观众,有时候过道里都坐满了自带小马扎的忠实粉丝。
自2008年4月开办以来,剧场一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经常邀请省内外名家大腕前来献艺,也将艺术送进高校、社区,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目前,它已成了周口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在这里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在文昌社区的市民王金锁看来,平日里,经常和三五老友一起去社区东边看露天电影、听戏,北边有拉二胡、下棋,南边有个小型舞台,老伴儿经常去参加老年人舞蹈比赛。最近,他和老伴儿又开始计划今年的欧洲行。他说:“以前是吃饱穿暖,现在讲究身心愉悦。”从拉萨到港澳台,从澳洲到新马泰,每年都出行两三次,“这是享受物质和精神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一座城市中,最能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是菜市场。逛当地的菜市场,可谓是体察一个城市生活智慧最直接的表现。
七一西路的居民经常去的黄金桥菜市场,经过改造升级,变成了星级智慧菜场。这里的小吃、果蔬、生鲜摊位经过科学统筹分配,能使市民在最短时间内购买到所需商品。
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干净、整洁,菜品新鲜、便宜,并且装有空调和新风系统,市场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购物体验“一级棒”。
关于城市的美好,饮食是重要因素之一。
仲春的深夜略有寒意,街头的一些小店里,三五成群的人们吃着,聊着。
顺着飘来的香甜味道,找到了一家米酒店。店里的大姐端着铜锅,将香甜的米酒和溏心荷包蛋舀到食客的碗里。氤氲的热气、简单的食材触碰着味蕾,瞬间,全身温暖。
一位食客说:“喝一碗热乎乎的米酒再回家,很满足。”
烟火深处,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关于周口的故事。
郧西陡岭子水库守坝人:以库为家扎根大山深处十几年
2018年1月1日杜尔伯特县医疗保险新系统上线
2019考研网上正式报名明天开始
唐河县: 县委书记李德成调研指导小麦抢收、秸秆禁烧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工作
2018年第九批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公告
河南日报•精彩周末:《水润周口》
我县开展健康小屋建设验收工作
网罗天下(2018-10-06)
海淘儿童药 怎么吃才安全
西墅村开展党员志愿者健康宣传活动
热门景区“快挤哭” 下次旅游“长点心”
龙湾发布党建LOGO 红创学院同步开班
市总组织市属工会认真学习贯彻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精神
市级绿色工厂建设将有标可依
武隆区和顺镇:开展综治专干业务培训 提高综治意识能力
安徽第五轮巡视7月启动 涉及合肥三个县(市)区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规范《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有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的公告
梓潼县加快推进梓江治理工程建设
木门未安装就开裂 跨年夜变成堵心夜
春节市容早保障节前整治讲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