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记忆 推动乡村振兴——“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发言摘登


    11月20日,“文化徽州高峰对话”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乡贤乡土 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主题开展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
  现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 钱念孙
  黄山市通过保护利用有丰厚的独特资源的徽州文化来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有效又显著的探索。
  一、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大批的农村人被吸引到了城市,这些人一部分通过寒窗苦读走进了城市,更多的是农村的青壮年走进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而黄山,较好地避免了农村空心化、荒漠化、凋敝化现象的发生,因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好地利用了徽州文化,通过文化振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提出“把黄山牌子打出去”,黄山旅游逐步开始振兴。当时黄山旅游一直是山上游,但现在是山下游,山下游就是游徽州古村落。从一开始山上游,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发生转变,到今天山下旅游的收入超过山上,是山上的10倍还多,主要是西递、宏村、呈坎等古村落的兴起,这就是徽文化的魅力。
  黄山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了保护的问题,提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从民居的保护到村落的保护。正因为这些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且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实现了乡村振兴。如今,黄山很多乡村不仅没有出现空心化,很多小的乡村反而呈现人气兴旺的现象。黄山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尤其是文化保护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遗保护,全国各地都在申请非遗,但申请的多真正保护的少,很多非遗项目不能很好地传承。但是徽州不一样,黄山市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有20多项,传承人很多,关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了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黄山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产业发展之中。如今,走进老街,木雕、砖雕、石雕、竹雕、漆器等工艺品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而且徽州的工匠们继承了专心致志、做事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百工技艺上各显神通,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大师在全国也是比较多的。非遗传承人,不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黄山市通过文化振兴经济,通过文化振兴发展,取得了成绩,但新时代要做出新贡献,黄山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从脱贫攻坚、美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三个方面入手。脱贫攻坚是解决贫困地区的最低端问题,美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现在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黄山市要汲取徽州前人的经验,看看他们的村落是怎么建的,西递宏村是怎么建的,呈坎棠樾是怎么建的,这些村落建了几百年,还有优美的形态存在,还有美好的人居环境,很难得,黄山市一定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避免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走出乡仇 走进乡愁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刘奇
  乡村曾一度成为人人轻视甚至仇视的地方,只认识到乡村脱离了中国发展,拖慢了中国的发展,但没有看到只有乡村的支撑才使得中国发展这么快这一事实。随着以农养城的结束,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一些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乡村,正成为社会追捧的养生之地、旅游胜地、投资兴业的热土,尤其在人类财富累积已经进入健康养生阶段,乡村将成为井喷式消费之地。
  转型中的乡土社会,社会主体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会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现在乡土正由熟人社会向半陌生人社会转变,出去打工的人回来变成半个陌生人,社会结构由紧密性向松散性转变。但不管如何变化,以乡为基点的活动空间和以土为基础的生存依托,这是乡土的遗传基因,这个格局不会变,农业社会生活形态也不会消亡。
  重建乡土文化要坚持三个守住,一是要坚守农业文明是文明的源头这个原点,二是坚守乡土文化这个初心,三是坚守自我。要在传统中传承,在发扬中发展,重塑新乡贤文化。
  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精灵,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折射。重塑新乡贤要着重这几类群体,一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二是大学生村官,三是城归农民工,四是接受优秀家风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后裔,五是新富贤能者。同时,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用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春林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际,我们相聚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山,举行“乡贤乡土 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研讨会”,意味深长,意义重大。黄山是一个大有文化、有大文化的城市,我们在这里谈乡贤、乡土、乡愁,谈乡村文化振兴,真可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之一的光明日报社,对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感谢大家对本次研讨会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概括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呼应了时代新发展,顺应了农民新期待。新时代,乡村发展有了新蓝图;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有新气象;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有新作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相聚在黄山市,学习推动徽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以黄山市的经验为案例,研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我们对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充满期待。
  作为我国各种文化要素最齐全的黄山市,近年来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战略契机,通过徽州“文化+”的创新模式,实施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新工程”,提出了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制度保护、活态保护和可持续保护的系统方案。黄山市的徽州文化生态传承创新,既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徽州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模式不仅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路子,也为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实践坐标,其中很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应用和推广。
  徽州是一个长期承接传衍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典型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了极为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这里有着浓郁的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乡贤、乡土、乡愁,滋润着文化传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其中,那些被称为“乡贤”的人,他们或是深孚众望的长者,或是为善一方的乡绅,或是隐居向学的大儒,或是诚信朴实的普通人。他们扎根乡土的生活,在生活的各式形态中寄托了对家国的情感和坚守。正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着经久的传统,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文化活出了百态,让生活提升了品质。让我们通过这次研讨,走进文化扎根的乡土之中,品味那些贤者被后世传颂的嘉言懿行,发掘乡贤文化对于当代的价值意义。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各位嘉宾,往上推三五代,我们的祖上都是乡下人,都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尊敬乡贤、珍爱乡土、记住乡愁,说到底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同心同德、同行同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为建设新时代的乡村文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很高兴参加由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文化徽州高峰对话”。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活动的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昨天,我有幸参加了黄山市安排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项目考察,感受到徽州青山环峙,秀峰叠翠之美,令人陶醉。古诗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勾勒出徽州水土的清幽和文化的繁盛。徽文化“无所不备”,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致标本,也是传统文化在现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而黄山市古称徽州,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响深远,不愧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地。
  此次对话的主题是“乡贤 乡土 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的振兴,更有文化的振兴。乡村蕴含很深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厚重的土壤里,孕育出整个民族的文化。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信仰,传统信仰里饱含传统价值观,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挖掘、去利用,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此次“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就是意在探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更好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十九大精神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要求落地生根。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要想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乡村。办一所厚重的大学,一所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一所人民满意的大学,就必须鼓励教师和同学们走进乡村中国,去寻找最朴素的追求、最真实的精神、最深厚的文化。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衷心希望通过本次对话,可以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努力开启中华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保持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郭强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在报告中两次强调“四个自信”,却在六处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坚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光辉的标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举行乡贤乡土乡愁“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就显出特别有策划特别有意义。
  我注意到这次高峰论坛的重要形式是对话,此时我就不由想起两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对话,一段对话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先哲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之间的对话,子贡问政,也就是问国家治理,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用我们现在的语境我认为,他说的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和民生,二是科技和军备,三是文化和信息。大家都知道,孔子这个学生智商情商财商都很高,但他也很矫情,他就问孔子,如果这三个要去一个,那要去谁呢,孔子说是兵,子贡继续问,那还要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没有自信,对文化没有自信,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理由,所以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深层最持久的意义。还有一段对话发生在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特朗普说,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总书记说有文字记录的是三千年;特朗普说,我所知道有更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有八千年历史;总书记说,但是文化没有断流过,始终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中国。这就是一个大国的自信,这就是一个文化的自信。
  但是令我们十分痛心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被残酷地肢解了,消解了。直到今天,在我们有形的无形的文化之中,还蔓延着一些文化不自信的东西,有一种文化自卑、文化自虐,甚至文化自残在其中。我认为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骂祖宗,抓住我们历史上的某些片段、文化中的某些缺憾,搞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第二是怨自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96年,我们改革开放进行了39年,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总有些声音置这些基本的事实于不顾,放大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夸大社会的阴暗面,质疑我们的制度,唱衰我们的前景。第三是敬洋人,把西方的那些绝对化,甚至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存在的东西生搬硬套到我们头上,指责我们的制度。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今天要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绝不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而是要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放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尤其要发掘好、传承好、创新好、转化好我们的乡土文化、乡贤文化,使我们的精神真正挺立起来,使我们内心真正强大起来。所以这次文化徽州高峰对话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它拥有了一个精彩的今天,我们相信它会拥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党报媒体,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保持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我们愿意与大家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故事、黄山故事、文化故事,凝聚更加强大的中国力量、安徽力量、黄山力量、文化力量。
明清文人笔下的徽州图景及当代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朱万曙
  在明清文人笔下,徽州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山水徽州。
  嘉靖年间编纂的《新安名族志》记载,任昉“为新安太守,尝行春,爱富资山水之胜,遂家焉”。后名其居曰昉村溪,唐太宗九年,又改其村为任公村,溪为任公溪。
  钱谦益在崇祯辛巳年游黄山,作游记9篇,其《游黄山记一》写入山途中景色道:
  其人家衣美箭,被芳草,略约拒门,疏篱阳水,褰裳济涉,半在烟岚云气中。由长潭而山口,山率环谷,水率注溪,谷穷复入一谷,山与谷如堂如防,旋相宫,又相别也。溪水清激如矢,或濆(喷)沸如轮。文石错落,清浅见底。百里之内,天容泬寥,云物鲜华,游尘飞埃,望崖却反,人世腥腐秽浊之气,无从至焉。
  袁枚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也游历徽州,登黄山和齐云山,作诗30多首。如《一路望天都、莲花二峰半为云掩,到院少顷始露全峰》:“山如新妇羞相见,故使云为半面妆。坐待片时才却扇,天公教我捉迷藏。”
  二是田园徽州。
  嘉靖年间歙县江瓘就是生活于徽州本土的一位文人。他本来“在诸生中辄有志述作,会有疾,谢学官去”,为了疗治自己的疾病,便研治医学,并广搜历代医案范例文献,编成《名医类案》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多所驳正发明,颇为精当”。在行医和编纂医案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当年“述作”的理想,创作诗歌。今存《江山人集》七卷。《赋东园》(节录):开窗瞰远峰,佳树临清池。微雨因时来,谷风与之随。提锄理荒秽,畦蔬有余滋。采莒充盘馐,酒熟欢自持。
  明末清初的汪子祜是徽州祁门县人,他的诗作由其五世孙汪宗豫刊刻成《石西集》流传于世。
  《西谷野人家》:风崖石瀑悬,碧树午参天。驾枧曲逾涧,卷阿深凿田。力耕无弃土,悭食亦丰年。最喜能留客,盘餐复进鲜。
  《秋日山村八首》(之一):山村绝隐僻,曲蹬入层云。怪鸟时常见,幽岚画未分。石田盘古麓,茆屋带荒坟。竟日无人语,鸡塒对夕曛。
  三是财富徽州。
  万历年间的进士谢肇浙在他的《五杂俎》一书中记载说: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汤显祖的《吴序怜余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一诗被今天研究徽州的人反复引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他在《肇域志·徽州府》中描述的徽州人的形象是:
  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闻之则皆千金之家也。徽州人四民咸朴茂,其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四是书香徽州。
  明清两代,徽州人重视教育,读书成风,刻书成业。歙县虬村黄氏刻书被广泛称誉。
  清代曾经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却辞官回到扬州、过着逍遥名士生活的程梦星,是歙县岑山渡人。他少年时期被父亲安排在故乡读书,其现存的《今有堂诗集》即有《至白沙翠竹江村读书》一诗:
  文章况藉江山助,诗书漫卷来江村。江村与我有夙分,吾翁吾叔经寒温。儿时曾过索枣栗,眼见读书秋树根。子弟直今渐抚壮,屐齿重破苍苔痕。整齐缃帙自位置,磐陀有石安尊琴。
  明代刊刻的《率滨吟社录》(藏国家图书馆)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反映。该集存明刻本,上、下两卷,是一部明代家族诗社的创作汇编,共收录属于率滨吟社的程氏家族成员26人诗作。这些诗作者的身份显然不是达官贵人和士大夫,而是地道的平民,只是他们同属于率滨一带的程氏家族。他们的生平资料在《率东程氏重修家谱》里有所记载,他们都没有获得功名的纪录,但参与吟社创作活动的事迹以及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均被记于谱中。
  如程玘实《春日园居》:田园五亩香,老去倦耕锄。卧榻云长在,闲庭草不除。鸟呼池上树,花落座间书。自谓幽居僻,还来长者车。
  明清文人笔下的徽州人则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崇“德”。
  桐城派名家戴名世指出:“徽人善为生,往往徒手致素封,然其处家庭朋友多仁让、有厚德,盖货殖之事,非有士君子之行,亦不能以有成也。”(《戴名世集》卷七《杨允正传》)
  明代文人程嘉遂曾经记载过一位姓汪的徽商的事迹:
  尝与其族人约,共贩卖,然未尝合资。公先行,会盐滞无所售,公急假贷,积若干。已,淫雨,翔贵,且若干倍。客咸谓公曰:“人未尝以资付公,公可独有也。”公笑曰:“余岂忍为是哉,必推让与共。”
  二是尚“文”。
  袁中道《吴龙田生传》中写了一个叫吴文明的徽商:
  公外朴拙,而胸中了了。中郎游广陵,公乐与亲近,尝云:“吾虽游于贾,而见海内文士,惟以不得执鞭为恨。”
  三是具有豪侠精神。
  清代黄生的《程长公歌》:
  程长公,程长公,长公义侠闻京师。黄金如土随手挥。公卿将相一长揖,得钱反救学士饥。自顾才大无所用,不为宰相为良医。朝朝座上客常满,珍馐美酒行不缓……
  明清文人对徽州和徽州人的描述对当代有哪些启示呢?
  明清时期的徽州图景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下的图景,是文人笔下的图景,它们是真实的,却往往是局部的,带有文人情调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年的图景是参照,更应该超越过去的图景,面向未来,创造更加美丽的新图景。
  徽州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价值观念,特别是崇“德”尚“文”的传统,都是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应该继承弘扬。
徽州的文旅与国家的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高丙中
  最近这几年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陆续被一些示范带动起来,学习如何做传统文化的文章。但是,其中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前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当前是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经济上顺便把钱挣了。
  这个变化不是一个小事情。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承前启后的思想,其中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最受关注,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中央近年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固然有一个向外宣示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完成内部的文化认同。确立了文化上的自我,才有一个精英与民众都一体认同的民族国家,然后才去超越民族的局限性,美人之美,与世界沟通、合作。我们在文化上的急迫问题就是一个重新确立“自美其美”的文化自信问题,其优先要做的则是,足够充分地肯定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化。
  昨天的徽州传统文化考察,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黄山市显然在肯定老百姓的文化,支持乡村社会找回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工程上走在前面。走在一个个历史文化名村中,我们都只有一个心态,就是欣赏,赞叹。从木雕、砖雕、石雕,到水口生态,祖宗功名,都是我们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具体对象。一些地方把非遗项目保留或安置在传统村落之内,让我们把对历史的敬意投射在村民身上。这些村民因为他们的生活技能而得到肯定与尊重,因为祖辈的历史而获得理解。显然,文化自信既在村民心里产生,也在游客心里激荡,因为这是村民的文化,也是我们的文化。
  昨天在唐模的经历给我们另一份惊喜,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互动也在乡村上演。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是中法合作的项目,中国徽派的风景与庭院和法国的细部装饰、营销管理进行跨界融合,双方既有美人之美的情怀,也有美美与共的事实与分享。
  文化自觉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也必须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自信是国家的政治,也必须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体验。我们从这种概念看黄山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得到的是积极的评价,也同时可以引申出后续尚可努力的空间:
  ——传统村落的观光旅游需要培育田园生活的体验旅游;
  ——健康食品,参与种植过程。社区支持的农业,消费者参与生产的食品,参与的过程培养“我们”意识,社区认同;
  ——手工技艺,动手的能力,社交的能力,培养人格的养成和健康的生活与休闲……
  振兴乡村文化,要解决一个关键的心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乡村看作各种问题的来源,给乡村贴上了落后的标签。但是黄山的探索,已经用成功的经验证明,乡村现在正转变为许多问题的答案,正在提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选择、新路径。以大城市为目标的现代化是问题丛生的,交通和空气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黄山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实验一方面固然是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为全国的国土合理利用、宜居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空间。这其实是在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战略、新规划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文化自信必须要创造条件让普通老百姓有文化自信。

为保住8万元“点子费” 男子网上买假发票被批捕
关于201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反馈
太湖县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
散裂中子源下月提请国家验收
成都携手沪渝杭 推动科普资源开放共享
传承文化记忆 推动乡村振兴——“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发言摘登
到2020年轮作休耕面积力争超5000万亩
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助力脱贫攻坚
集聚区:打好“组合拳”,风清气正过端午
三个外甥女争相照料89岁瘫痪舅舅
剑阁县“六区八链三基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包头供电局停电公告
“领导”来电要求存钱? 员工被骗26万元
我市被列入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名单
我市首个消防主题公园亮相大悟
湘潭市宪法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启动
汝阳工业区四措并举做好青少年儿童防溺水工作
关于举办2018年北海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的通知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红外辐射治疗装置等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邓州市卫计委召开以案促改暨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