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旅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昌邑城市内涵和形象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昌邑市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工作顺利推进,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784 处,数量列全省第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8.7万件,列全省第十;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潍坊市级24项,昌邑市级79项。龙池镇齐西村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卜庄镇夏店街村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姜泊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池抗战烈士祠、齐氏家风家训馆、姜泊古民居、胶北特委旧址、陈干事迹陈列馆、于恩波纪念馆、昌邑民间收藏博物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已修缮建设完成,王滨故居、峻青事迹陈列馆、李福泽故居、昌南县委旧址等正在修缮维护中,马渠、火道、于郜等十余个村庄已建成村史馆,围子街道启动了村村编修村志工程。
一是研究制定潍水文化记忆保护发展规划。立足于保护,着眼于传承与发展,围绕打造丝绸、华侨、红色等特色文化品牌,确定重点,明确方向,规范程序,科学安排,避免工作随意性、盲目性。
二是实施地方文史资料征集编修工程。广泛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抢救保护和挖掘整理昌邑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建立健全地方文史资料报送制度,规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编印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必须及时报送市图书馆、档案馆保存。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捐献地方文史资料。成立专门班子,组织专门力量,编印出版昌邑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推广围子街道经验,组织发动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编修村志。
三是实施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结合市博物馆扩建和美术馆、史志馆建设工程的启动,加快推进辛置墓地考古挖掘成果整理研究、昌邑古代盐业遗址勘探规划、廒里村古沉船挖掘修复等重大考古项目,丰富馆藏文物。各镇、街、区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镇(街、区)史馆及地方名人纪念馆。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反映村庄变迁发展历史的村史馆,保存文化记忆,发挥教育作用。
四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针对我市非遗项目分散、传习困难问题,成立昌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协作交流和行业管理服务。建议依托绿博园现有空闲设施及旅游资源,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吸引茧绸织造、草编、剪纸、土陶制作、小章竹马等一批适宜的非遗项目进驻绿博园,利用周末现场展示、表演,建成集项目展示、体验教育、产品交易于一体的非遗项目聚集区,便于统一宣传推介,推动非遗产业化。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摄影大赛、民间传统工艺博览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探索推进非遗职业教育,抓好非遗传承,增强非遗生命力。
五是抢救征集华侨文化史料文物。鉴于目前我市可征集的相关文物史料较少,现居海外尚与家乡联系的华侨多已年迈,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赴东南亚等地,通过当地华侨联系介绍,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史料,整理、编辑研究成果,适当时机建设昌邑侨史馆,展示宣传我市华侨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
六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向上争、财政拨、个人投的多元化投资,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市财政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予以奖励补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人资本投资或捐助建设民间收藏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七是引进和培养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针对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本地乡土人才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成立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黄元御中医、峻青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引导更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祥符区人社局今年发放1500万元创业贷款
龙泉派出所成功抓获一名本省网上逃犯
陆观夫:三十年磨砺 匠心匠艺育匠才
宝鸡“剁手党”福音~快递业首部行政法规5月起施行!
我市举办高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专场招聘会
实施潍水文化记忆工程 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
2018.07.29早间天气预报
我市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杨勤荣等参加
金杯搬迁改造新址落户辽中 产能将达20万辆
南明区多家部门联合整治沙冲路夜间非法洗车
泸州世纪城周边公交线路再次优化 双向通行体现公交优先
轮渡公司开展现场检查迎接进口博览会倒计时
永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水缸”的守护者——记市政协委员马京龙
山海连心情系灾区 厦门募集210余万支援临夏
感恩环卫工人 成都市民、企业送温暖
“国庆、搬家,双喜临门!”
青田县全市率先出台“丽水山耕”品牌认证扶持政策
12月15日苏州有线割接信息(二)
三名公交车司机 合力帮私家车司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