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织布机、线穗子、花棉布,“嗡嗡”的纺线声、“咔咔”的织布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听到的声音,很多德州人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声音中成长的。铣锭杆是当时最火的行业之一,每年春天,家家户户纺线织布,作为纺车的主要工具——锭杆,总会供不应求。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布衣服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纺车、织布机几乎销声匿迹,那些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老手艺也渐渐失传,仅剩少数人艰难支撑。德州市陵城区糜镇的大集上,68岁的田兆恩几乎从未“缺席”,铣锭杆的老手艺是他的生计,更是一种情怀。
12月初,记者在集市上见到田兆恩,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台——铣床上忙碌着。如今像他这样的手艺人几乎都已改行,只有他还在固执地坚持,每天和老伴儿带着工具,在乡村的集市上艰难生存。
田兆恩将一块半成品的木料固定在铣床上,右手持弓,左手持铲刀,手拉弓弦,木屑纷飞之间,木料在他的手中逐渐变细,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粗的形状。就像变魔术一样,几分钟的时间,一根锭杆的成品就完成了。在一旁观看的几位老人频繁地点头称赞,很多年轻人好奇地用手机记录下在当今社会中难得一见的老手艺。
田兆恩介绍,锭杆是以前人们纺线、织布必不可少的工具。他是三代祖传,从祖父入行,到如今的自己,锭杆全部采用上好的槐木为原料。“过去每集能卖上300多根,早上来了一直到日头偏西,还有等着要锭杆的人。那个时候一根锭杆卖2毛钱,一集能收入七八十块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因为当时生产队一天的工分才值2毛钱。”田兆恩忆起当时的情景,不仅感慨如今纺车织布机都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人们再也不穿土布衣服了,尽管一根锭杆能卖到五块钱,只是偶尔还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前来买锭杆,不过也是少之又少了。
田兆恩很喜欢这个古老的手艺,每每谈起眼睛里总充满神采,他说每一根锭杆都要经过原木分解、文火烤直、铣制等诸多环节,手上的功夫最为关键。“原来我们家以此为生,现在我只好拓展其他项目,你看这些,我做菜板、马扎、桌子凳子,还做擀面杖等,如果仅靠铣锭杆,连饭也混不上了。”田兆恩叹了口气说,“这门手艺传了三代,由于工序烦琐复杂,而现在的需求几乎没有了,所以怕是很难传承下去了。”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通讯员侯长舟陈启忠
2018年泗阳县第四届运动会职工部乒乓球赛拉开帷幕
权威发布!抚州市部分市管干部调整!
郊区举办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培训班
看清喔! 高考各科进考场时间
省纪委监委曝光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铣锭杆艺人田兆恩 一门老手艺,传承三代工匠情
抗癌药降价后供应要跟上
甘棠镇召开脱贫攻坚“百日行动”部署会议
烟台:前进路将拓宽 凤凰南路金翠路具备通车条件
国家“非遗”寿宁北路戏发源地凤阳:传承北路戏 少年乐开腔
禁毒公益微视频植入全市200余家电影院
市领导到赤坎开展暖企服务活动
浏阳七名少年划船侧翻落水 一人溺水展开大搜救
福州地税强化大厅监控管理,促进“一窗一人一机”平稳运行
南沙发展,质量有多高?(南沙自贸区发展启示)
广东省韶关市政府金融工作局到信投集团交流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
吉林高新区召开富奥紧固件分公司新工厂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专题推进会
小记者银行学知识 培养理财观念
2018年内江市主城区小升初招生工作问答
市督查组到云霄县督查暑期旅游和出境游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