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的折溪村。 记者 郑雄增 摄
贵阳网讯 春有遍野梨花、夏有避暑客栈、秋有累累果实……在许多村子还在为数千元的年人均收入目标而奋斗时,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两万元。
从玉米到金秋梨,从金秋梨到猕猴桃,从猕猴桃到乡村客栈,村民们经历过持刀对峙,面临过艰难抉择。走过2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后,折溪村终于实现了富与美的双丰收。
村子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然而,在众多村民看来,迎来新时代,大好机遇摆在眼前,这条以产业振兴村子的道路,他们才刚刚打好基础,好戏还在后头……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梨花扑鼻香
如今,陈明华还时常想起那时村民们对他的质问:“梨能当饭吃吗?”
一切始于20年前的一次种植结构调整。
1998年,折溪村一部分接触到更多外界资讯的村民,不再满足于“吃饱饭”,开始寻求更大的经济收益。种植金秋梨,是当时着力推广的项目。
然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种植水稻、玉米的村民来说,即便当地有免费发放果苗的政策,但要把养家糊口的庄稼地腾出来种果树,就像一场赌博,他们有心一试却不敢贸然行动。
现已72岁的陈明华时任村支书,是当时种植金秋梨的组织者之一。如今,陈明华还时常想起那时村民们对他的质问:“梨能当饭吃吗?”
老党员李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留了后手:把水田留着种水稻保证有粮食吃,把原本种玉米的旱地全部“赌”上了金秋梨。“就算不成功,也就困难三年。”李峰说,当年他一边担惊受怕,一边寄托着希望,开始了这次调整,“总不能‘坐在家中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吧。”
种植金秋梨,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村民的抵制,果苗被拔除、踩踏等情况,时有发生。但陈明华铁了心,要把这场变革进行到底,于是垫资3000元,组织了十名年富力强的村民组成护林队,与破坏果苗种植的行为斗智斗勇。
陈明华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名村民蓄意拔别人家的果苗,被护林队发现,追至家中,该村民却手持镰刀,和护林队对峙……
一番努力没有白费。2002年,全村保护下来的1000多亩金秋梨开始大规模挂果,个头喜人,味道甘醇,以一块五一斤的价格源源不断推向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无法比的。
看到了收益,2003年,许多村民自发申请加入金秋梨种植行列。当年,全村金秋梨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3000多亩。
金秋梨种植成了规模,但销路也成了问题。举办梨花节,成了折溪村推广金秋梨的主要手段之一。陈明华说,为了办好第一届梨花节,村里甚至现修了一条4公里的乡村公路迎接游客。
连续四届梨花节,让折溪村的金秋梨远近闻名。之后每一年,每到花开和果熟季节,折溪村都游人如织。村民的收入,也因此节节攀升。
高效套种猕猴桃 实现富美双丰收
“我们村的农民,好些都是开着小轿车去干农活的。”
走上变革之路、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脚步已停不下来。
金秋梨让折溪村声名远播,但如今在这里却可以看到成片的猕猴桃。现任村支书惠玉华说,这是村子种植结构再次调整的结果。
2004年,有村民提出,想将金秋梨换成经济效益更好的猕猴桃。然而,春来满山遍野的梨花,已成为村子的一道靓丽风景,如果贸然全部替换掉,村里的人气将大幅下降,村民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经历过第一次种植结构调整的村民,这次成熟了许多,他们开始权衡这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和弊。一切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村子变得更美,让村民变得更富。如何做到既保护好金秋梨的美、又兼顾猕猴桃的经济效益?村里提出,将位于道路两旁、观赏价值高、果实甘甜的金秋梨继续保留,而地处低洼地带、长势不好的,全部替换成猕猴桃。
只有规模化,产业发展才有优势,这是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得出的经验。因此,村支两委动员村民们,把剩下的庄稼地都拿出来种植猕猴桃。“这一次没有遇到太大阻力。”陈明华回忆说,许多村民自愿狠下心来,把所剩无几的庄稼地全部腾出来,准备在猕猴桃种植上大干一场。陈明华记得,当年他向乡政府申请了十万株猕猴桃果苗,仍不够村民们申领。
两相兼顾,折溪村形成了金秋梨和猕猴桃相得益彰的产业结构。如今,村子90%以上的庄稼地都替换成了金秋梨、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漫山遍野的绿,让村子焕发勃勃生机。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折溪村美了,村民年人均收入早已超过两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村的农民,好些都是开着小轿车去干农活的。”惠玉华指着路旁停放的几辆轿车说,“今年春节期间,好多村民又换了新车,村里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人家多得很。”
山明水秀引客来 火了乡村避暑游
年挣30多万元,刘家林仍在刻苦钻研互联网和精品客栈运营知识,他说,好戏还在后头……
每周,家住修文县城的高军都会到折溪村的梨花湖钓鱼。“这里空气好、气候好、环境好、交通方便,没事来逛逛很舒服。”高军说。
梨花湖原本叫古龙水库,因常有游客驻足湖畔赏梨花,因而被改名为梨花湖。去年,村子筹资十多万元,把梨花湖修整了一次,梨花湖因而更加水清波平。
产业结构的调整,让这个年年均气温13.5度的村子,越发变得山明水秀。在贵阳交通设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知名度日益提升的发展进程中,折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避暑游。
80后村民刘家林家住梨花湖畔,2015年,他用种植金秋梨和猕猴桃积累下来的30多万元,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一半用来自住,一半用来接待游客。
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持续火爆,这栋三层小洋楼已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刘家林一咬牙,再花50万元积蓄,修建了一栋专门接待游客的乡村避暑客栈。避暑季,入住客栈的游客包吃包住每人每月1500元,加上散客消费,每年,刘家林的乡村客避暑客栈能净赚10万元以上。加上金秋梨、猕猴桃的收益,刘家林的年净收入超过30万元。
目前,折溪村乡村客栈数量已增至20多家。每年夏季,到折溪村长住避暑的外地游客不下800人,全村客栈都住得满满当当。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金秋梨、猕猴桃之外的又一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惠玉华说,目前,村里对客栈的入住条件、价格,饭菜的品种、质量等,都做了严格规定,不符合要求的将被严厉处罚。村民们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如果自己家床位满了,大家会相互推荐,努力让游客住好、吃好、玩好。
从金秋梨到猕猴桃,再到乡村客栈,这条以产业振兴乡村的路越走越宽。年挣30多万元,刘家林仍在刻苦钻研互联网和精品客栈运营知识,他说,好戏还在后头……
记者 李定林 刘建
(《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结构调整造就富美乡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一期计划投资约17.4亿元!日照智慧康养小镇要这样建!
老街新景
银川市“十个一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开学日将至 微商们频促销搞活动抓商机
市城管执法局主要领导到帮扶村宣讲党的十九大及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结构调整 造就富美乡村
郭滩镇中心校组织开展中小学常规业务检查活动
昨日栗子山公墓祭扫人数超万人
西中环南延工程道路改造注意绕行
邮储银行柴桑区支行鄢然、刘洁喜获2017年度全区先进个人称号
筛查数百车 揪出肇事者
美兰“社区更新 微实事”进校园
王忠运出席省政府2018年度督查事项安排部署工作会
合肥最美女教师追踪:做平凡的人 做更好的自己
数博短评|大数据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提供强大动力
开发区举办“中国梦·新时代”百姓宣讲活动20名百姓宣讲员生动讲述新时代新生活
长春市哈尔滨大街等道路将封闭施工
蒙城县“两会”开幕
“重庆造”国际一类新药 获批同时进入中美临床试验
全国高血压日:知晓您的血压 从此刻开始!